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冯云云 杜姿霖 实习生 管恩旭 孙一博
(资料图片)
“现在大众都追求健康饮食,在选择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低脂’‘低糖’‘零添加’等含有健康元素的食材,尤其是每天都要摄入的调味品,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也会考虑够不够健康。”近日,正在济南市历下区一家生鲜超市选购调味品的消费者刘女士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近年来,“零添加”“纯天然”“新鲜”等成为调味品行业关键词,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发布的《中国消费者食品标签认知及使用状况调研报告2020》显示:“约42%的消费者会经常查看食品配料表,超80%消费者关注‘无添加’‘零添加’等表述,其中超过60%的消费者认为含‘零添加’等标识产品较同类产品更好”。零添加“战事”愈演愈烈的背后,是以酱油为主的调味品行业加速内卷。
酱油龙头首现净利润下滑
“现在‘零添加’的调味品品牌很多,价格也适中,自从上次的添加剂事件后,我们家就换别的牌子了。”近日,正在济南市历下区一家大型商超调味品货架采购商品的李先生告诉记者。
消费者口中的“添加剂事件”,源自酱油龙头——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味业”)。2022年10月,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海天味业在国外售卖的酱油配料表上只有水、大豆、食盐、砂糖、小麦,而国内售卖的酱油则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一时间,疑似“双标”的矛头迅速对准海天味业。尽管海天味业三次发布声明称“海天味业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但很多消费者并不接受这样的说法,海天味业市值也在发布声明后的12天内蒸发了超400亿元。
近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走访了济南市历下区、天桥区、市中区多家大型商超、社区生鲜超市、农贸市场等地发现,海天味业生产的酱油、生抽、蚝油、调味酱等产品仍然占据着货架的不小空间,尤其是在社区生鲜超市、农贸市场,海天生产的调味产品几乎占据了店内调味品近一半的空间。
调查中,历山路一家大型商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时的添加剂事件过后确实有很多顾客不买海天的产品,不过目前看来影响不是很大。”天桥区一家社区生鲜超市的负责人则表示:“毕竟是这么多年的老品牌,价格也比较实惠,有人买我们肯定愿意卖,不过销量更多的还是海天此前的大众化产品。”采访中也有消费者坦陈,了解海天此前的添加剂事件,但觉得“无伤大雅”不会刻意避开,不过仍有部分消费者告诉记者,“在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不会再将海天作为首选。”
2022年这场前所未有的“舆情”冲击,的确给海天味业“造成了较大影响”。近日,海天味业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海天味业实现营业收入256.10亿元,同比增长2.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61.98亿元,同比减少7.09%;本次净利润下滑,也是海天味业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下降。对此,海天味业表示该下滑主要是报告期内材料采购成本上升所致。
酱油企业争推“零添加”
伴随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谈虎色变”、酱油龙头利润下滑而来的,是“零添加”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海天味业外,味千、欣和、李锦记等调味品品牌也占据着市场不小的份额,各家纷纷推出了“零添加”等高端系列产品,酱油行业的“零添加”之战愈演愈烈。
据悉,早在2007年,千禾味业首次提出了“零添加”概念,并于2008年推出首款“零添加”产品。海天味业也曾在公告中表示,早在十多年前就已推出了“零添加”产品。李锦记、厨邦、巧媳妇等调味品品牌也接连推出了主打“零添加”“纯天然”等调味产品。
“零添加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还是由各家企业自己定义的。”昨天,山东一本土酱油品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其企业而言,“零添加”就是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的天然酿造酱油。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零添加”这样的说法,各家企业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千禾味业曾表示,“零添加”即不添加味精、色素、防腐剂,尊崇原味,在生产过程中0%添加味精(谷氨酸钠)、焦糖色、苯甲酸钠等;海天味业的“零添加”标签则为0%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甜味剂(三氯蔗糖、安赛蜜)、味精等。
据了解,我国目前并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对“零添加”酱油进行规范。但2020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显示:不得标注“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下更多的是消费者不相信“零添加”产品,难接受高价产品,却要求主流大众化产品达到较高的品质,“且不说零添加是不是伪概念,单就当前的消费矛盾而言,零添加很难在短期内成为主流。”
差异化定位或成增长突破口
按照国内一证券分析师的说法,2022年下半年围绕食品添加剂的广泛讨论,提升了主打“零添加”概念的酱油品牌的知名度。
这也直接反映到企业的经营业绩上。2008年首推“零添加”酱油的千禾味业,因另辟蹊径与其他酱油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进而在市场中分出一杯羹。千禾味业(603027.SH)日前发布的2022年年报显示,去年实现营收24.36亿元,同比增长26.55%;归母净利润3.44亿元,同比增长55.35%。在营收中,酱油产品贡献收入15.13亿元,同比增长28.01%。
一家名为爱魔镜科技的自媒体账号曾发布消息称,“零添加”酱油近一个滚动年内在淘宝天猫平台销售规模达到1.12亿元,行业CR5达到87.7%,销售额前5的品牌分别为千禾、海天、欣和、六月鲜、李锦记,而千和和海天更是“双雄并立”,各自占据超30%的市场份额,其中千和以42.3%的市场份额位列榜首。
业内人士表示,“零添加”之战愈演愈烈的背后,实则是调味品行业的激烈竞争。
日前,艾媒咨询发布《2022—2023年中国调味品行业商业洞察及发展潜力研究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将达7881亿元。在调味品企业数量上,2014—2020年,调味品企业数量逐年增长,从2014年注册18982家增长到2020年注册90991家。
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中国调味品消费者的人均消费金额呈现增长趋势,同时,外卖行业、预制菜模式等的发展,为调味品市场带来新的增长可能。
近年来,伴随着调味品行业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企业运营成本上行,加之食品安全监管的日趋严格,调味品发展赛道日趋饱和,行业市场竞争也逐步转向品牌、质量、工艺等综合实力竞争。
今年3月,海天味业在官方旗舰店上线了两款预制菜产品,青花椒烤鱼和金汤酸菜鱼,正式进军预制菜赛道。两款预制菜产品主打“0甜味剂、0三聚磷酸钠、0焦磷酸钠”,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健康需求。但截至5月8日,海天味业一家线上官方旗舰店数据显示,金汤酸菜鱼的月销量为8件,青花椒烤鱼的月销量仅为4件。
5月16日,在与参与股东大会的投资者沟通时,海天味业副董事长程雪表示,海天味业的优势渠道仍集中在传统渠道,而随着渠道的多元化,“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些(新兴)渠道一个个做细,一个个关注,它们会逐步地来蚕食我们的传统渠道”。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国内调味品企业正面临着竞争加剧、增速减缓、成本增加、利润下滑等困扰,但从国外发展趋势来看,龙头企业具备不断扩张并抢占中小企业市场份额的能力,这意味着行业集中度还将不断提升,“企业应该立足差异化竞争思维,强化产品研发,尤其是盯紧仍处于市场培育期的复合调味品市场,或许成为增长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