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确的估值,而不是最高估值筹资;筹集尽可能少的资金来实现目标;团队跟投资者的重要性是同等的。
编者按: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硅兔赛跑 (ID:sv_race),作者:Eric,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如果你是名创业者,在融资时想拿多少钱?
大部分人的想法应该是:不就像韩信点兵一样,多多益善嘛。这样手中既有更丰富的粮草,而且还被资本市场看好,一举两得。
不过,有一家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低代码应用公司Retool在最近的C轮融资中,自降估值。其创始人David Hsu说:
筹集尽可能少的资金,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这路子够野,一般人玩不起。
01 Retool的“套路”
2017年, Retool在Y Combinator诞生。它旨在为企业提供一个工具开发平台,让他们能够使用有限的编程语言,构建自定义业务工具。
在只有四名员工的情况下,Retool当年营收就达到了数百万美元,然后开启一系列融资:
2019年,Retool筹集了第一笔资金。然后在2020年初,进行了由红杉牵头的 2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当年10月,又火速进行了5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Hsu说,Retool几乎没有动过这笔钱。笔者认为,Hsu这是在“凡尔赛”——自己收入足够,融的钱用不着。
目前,它的总部位于旧金山,拥有130名员工,收入在数千万美元,现金流为正,客户包括Coinbase、NBC、Peloton、Volvo等等。
David Hsu
按照正常趋势,随着公司的成长以及估值的增加,融资规模应该是越来越大。然而,在前不久的C轮融资中,Retool却违背了这套惯有的资本模式。
它先是求助了最早的一群个人投资者——Color Genomics联合创始人Elad Gil、Stripe联合创始人Collison和John, 以及GitHub前CEO Nat Friedman。
Retool的新估值定为1.9亿美元。虽说是之前的两倍,但仍低于市场预期。融资规模只有2000万美元,比A轮和B轮的都要少。
很多人不太理解这套打法,哪有人不喜欢钱呢?
在Hsu看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估值和筹集资金,看起来不错,而且媒体也喜欢用高估值的大型融资来吸引眼球,但这也伤害了团队:
过早达到峰值估值,会导致员工的收益大幅下降。
Hsu在意的是,高估值和巨额融资会给员工带来损失。
比如,他发现在估值达到50亿美元或100亿美元后的几周内,加入科技公司的员工所面临的财务收益,远低于前几周加入的员工。
更具体来说,他们要花更多的钱,购买几周前本能够以更低价格获得的股票。
有大量的案例来说明他的这一观点。比如Uber和Coinbase,虽然他们的IPO市值相似,但员工的财务结果却完全不同。
Hsu表示,在应聘某些员工时,他们担心公司估值已经过高,自己错失了收益最大化的机会。Hsu认为,团队是Retool一路走下来的重要推动力,自己有责任让团队获得一个很好的股票购买价格。
于是,Hsu自己研究出一种独特的融资模式,即每6到9个月采用一种小规模、逐步融资的模式。这样计算下来,典型的工程师在行使股票期权时可以节省 100万美元,高管们最多可以节省1000万美元。
总的来说,对于初创企业的融资,Hsu有三个观点:
以正确的估值,而不是最高估值筹资;筹集尽可能少的资金来实现目标;团队跟投资者的重要性是同等的。
Hsu表示,很乐意将自己的公司,作为这套融资模式的实验地。他也很希望看到,更多的初创公司能效仿自己。虽然他知道,说服别人这样做需要一段时间,但会尽力而为。
02 融资的好处
许多Retool的投资者们,对于Hsu的融资模式持支持态度。
前GitHub CEO Nat Friedman说;“我认为获取最优秀的人才并补偿他们,符合公司利益。”
还有投资者表示,新的融资模式可以帮助公司在支出上保持自律,并能在人才争夺战占据上风。
不过,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
Slack的创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认为,最好在资金便宜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筹集资金。
还有一些风险投资家指出,如果眼下充裕的资本市场发生变化,那么进行小额融资并寄希望于快速跟进,可能会带来风险。
红杉资本的合伙人Bryan Schreier也说:“不是每个公司都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笔者认为, Retool的这套融资模式,不是每个初创公司都能效仿的。
事实上,融资活动中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全凭创业者审时度势,择优实行。
首先,创业公司在融资上,一开始必须想清楚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融资?
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问题,也是最复杂最关键的问题。
我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对于一家初创企业而言,融资的好处,绝不仅仅是钱本身,它至少可以带来四个优势:
第一是发展。
如果一家初创企业的模式清晰并且方向正确,融资获得大量的资金,帮助企业迅速占领市场、超越对手,在短时间内跑到赛道前头,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是认可。
能够取得大规模融资的企业,说明资本市场对它的业务、团队和潜力是认可的。这在无形当中,为企业的名声、口碑都做了一次推广,有利于持续的筹集资金、吸引人才、提高行业知名度。
第三是资源。
融资成功后,投资机构不仅会带来钱,还会带来更多丰富的资源:比如订单、客户、政府关系等等,这些资源能够帮助企业深入市场站稳脚跟,为未来的发展搭好基石。
第四是管理。
融资完成后,一些有经验的风投机构,能给初创企业带来更正规、高效的管理体制。它会让初创企业由个人决策转变成群体决策,这不仅能提高企业应对市场不稳定因素的能力,也能降低企业的决策风险。
从这个角度看,融资当中以高估值拿到更多的钱,与投资机构产生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自然是一件好事。
03 钱多的弊端
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
有人觉得多拿钱是好事,某些人觉得初创企业钱多了是坏事。
Retool想在融资中拿更少的钱,是不想让员工的利益受损,从而影响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而在另一些人眼中,钱多了是束缚了企业的:
执行力和灵活性。
纽约合广投资联合创始人Fred Wilson,在他的博客中强调:
太早融入太多资金,是愚蠢的。
在他看来,初创公司早期的融资额,往往与自身的成功度成反比。拿的钱越多,公司越容易失败。
Wilson认为,初创公司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拼命想让手中攒下更多的资金,为的是让自己在资金耗光之前,能活更长的时间。
这在Wilson看来是非常短视的想法。从长期来看,创业公司应该把目光放在怎么快速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目标实现了,资金总是会源源不断地跟进。
还有人认为,过多的融资,会导致企业不够灵活。
伦敦商学院(LBS)管理实践副教授John Mullins认为,初创企业在前期想到的商业模式,有时候并非是最佳选择。
如果为它融入太多资金,可能能够支撑你把这个模式落地。但由于专注于它的落地,也许会忽视或者难以执行其他更佳选择。
国内的京东,其实在这上面载过跟头。
刘强东曾经坦言,最后悔的是没有做移动支付。因为当时在物流上融了太多资金烧了太多的钱,导致他不敢在移动支付上大量投入。
事实上他已经看到了机会,但是难以转身。
当然,也有一个正面案例。
创立于2006年的营销网站Skimlinks,在初期使用的是B2C模式。为了闯出一番天地,公司融了很多资金。但钱快烧完时,它还没找到一个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屋漏偏逢连夜雨,金融危机爆发,公司很难再融到资金。
危急时刻,联合创始人Alicia Navarro想到把后端技术,出售给其他公司的点子,把行不通的B2C模式换成能走通的B2B模式,让公司绝处逢生。
如果没有Alicia Navarro力挽狂澜,恐怕Skimlinks还会在原来的模式上走下去,直至倒下。
04 别轻易效仿
在笔者看来,初创公司能不能效仿Retool,自降估值拿更少的钱,得看它能不能驾驭资本。
按照Hsu的说法,现在能模仿他的,最合适的是资本效率型企业。
什么叫资本效率型企业?
讲白了就是,自己赚钱能力强劲,外部资本关系网强大。
像Retool一样,脱胎于Y Combinator,跟红杉亲密,资源丰富。同时,盈利能力强,融的钱几乎不需要用。
那你可以“任性”地在融资中自降估值。
否则,还是老老实实地,按照传统的融资模式进行。
参考资料:
1.为什么 Retool 的首席执行官在估值 19 亿美元的道路上采取了“冒险”的筹款方式
2.【微天使众筹网】初创企业的融资诀窍:不是钱越多越好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