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除了刘亦菲饰演的赵盼儿,还有一位宋朝女孩也火了。在前不久收官的浙江卫视音乐综艺节目《天赐的声音3》中,出现了一位从南宋临安“穿越”而来的虚拟主持人“谷小雨”。首次正式登场便与歌手张韶涵共唱了一首《但愿人长久》,上演了一场跨次元舞台合作。
(资料图片)
节目播出后,截至发稿,“谷小雨”相关微博话题阅读总量飙升至8500万,全网热搜10个,短视频播放量破千万。
自去年以来,虚拟主持人的行业热度不断上升。从丝毫不落后于朱广权解说速度的央视AI手语主播,到充满青春活力的湖南卫视实习主持人“小漾”,再到身着宋韵服饰踏歌而来的“谷小雨”,一夜之间,虚拟主持人纷纷站上了各大广电荧屏的舞台。虚拟主持人为何频频“出圈”?是昙花一现还是具有主流潜力的新兴市场?这一切还有待行业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多元演进 主流入局
借助元宇宙的东风,近年来,虚拟主持人在各个行业崭露头角,但真正让虚拟主持人成为焦点的,当属去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要求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在政策的支持下,近两年各级主流媒体开始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创造了更加多元化的虚拟主持人,他们以独特的魅力和形象,将新闻、电视节目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态进行呈现,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
去年11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增了央视新闻AI手语虚拟主持人,自北京冬奥会起全年无休,为听障人士提供赛事新闻报道和手语直播。不要小瞧了这位AI手语虚拟主持人的工作能力,她是通过大量训练以及《国家通用手语词典》标准的“熏陶”,具备高度可懂的手语表达能力和精确连贯手语呈现效果的。
除此以外,总台还打造了多位以真人为原型的虚拟主持人。早在2018年CCTV-13新闻频道的特别报道中,虚拟主持人“康晓辉”就与记者江凯共同主持《直播长江》,并进行实时互动;次年CCTV-2财经频道又推出了以主持人姚雪松为原型的虚拟主持人“姚小松”;而在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既能主持节目,又能背诗的虚拟主持人“赛小撒”更是让观众眼前一亮,连撒贝宁本人也直言感受到了职场危机。
“时间小妮”是用北京卫视主持人春妮的形象进行数字化开发打造的,在北京时间客户端里实现播报新闻、讲解知识、广告代言、交互问答、客户服务等全智能视频服务,跟真人的相似度可以达到97%。
作为湖南卫视“青春中国”创新升级的重要尝试,去年10月,湖南卫视首位虚拟主持人“小漾”首次与大众见面,定位为“湖南卫视实习主持人”,并与何炅一同主持全新综艺《你好星期六》。不“上班”的时候,“小漾”会像普通的女孩一样,爱逛街、发自拍,甚至还能和粉丝进行互动聊天,让人感觉她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充满了人情味。
2020年中国第三届进博会举办期间,东方卫视在直播过程中引入二次元虚拟主持人“申雅”,成为国内首位在大型新闻直播中与采访对象实时互动的虚拟新闻主播。此后,她陆续参与了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2021上海两会、“圆梦空间站”等多项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实习期间”表现亮眼。今年转正后,“申雅”升级为全新虚拟数字人形象,从表情到动作更生动自然。
最近新亮相的虚拟主持人“谷小雨”不仅定位为“宋韵推广人”,还上岗成为浙江卫视的“员工”。据了解,“谷小雨”接下来的工作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她将陆续在《宋韵二十四节气》《中国好时节》等节目中担当重任,还将和音乐人一起制作节气歌曲,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此外,还有安徽卫视的“小安”、江西卫视的“小燕”、广西卫视的“小晴”等,各种运用不同技术的虚拟主持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技术升级 助力布局
虚拟主持人亮相电视荧屏,或许最早可以追溯到20年前,在天津电视台的一档科技资讯类节目里,被称作我国第一位虚拟电视主持人的“言东方”首次与观众见面。在节目主持过程中,“言东方”虽然不能像真人那样灵活自如,但是面部表情也能随着讲话的节奏出现较大的变化。
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言东方”只是昙花一现。但是让人们看到了新技术给传媒行业带来的无限可能,这也是虚拟人技术最早在我国主流电视媒体上的突破性尝试。
如今,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主持人的“进化”愈发迅速,不仅从二次元虚拟人跨越到了超写实虚拟人,还改变了传统的节目制作和播报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与“初音未来”“洛天依”等早期的二次元虚拟人相比,近两年的虚拟人“申雅”“时间小妮”“赛小撒”等从外形到功能均发生了跨越式升级,他们大多是依托2D/3D建模+实时动作捕捉+声优配音等技术制作而成,动作、声音以及面部表情都更像真人,代入感更强,也能更好地联通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让用户更有沉浸感。
如今各大公司纷纷布局不同类型的虚拟人IP,基于目前VR/AR/AI这些底层技术的应用发展和迭代趋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虚拟人的门槛,逐渐“走下神坛”的虚拟人在未来或将有着更加多元化的应用场景。
优劣并存 未来可期
随着虚拟主持人从网络走上荧屏,再到进一步走到舞台中央,让人不禁陷入思考,在不久的未来,虚拟主持人是否会替代真人成为荧屏上的主流?
不可否认,与传统主持人相比,虚拟主持人确有其独特优势。
首先,最突出的优势体现在虚拟人具有更加稳定高效的工作状态。虽然在亲和力方面不及真人,但虚拟主持人不存在生理和心理状况的波动,所以发挥更加稳定,可以更好地保证节目的质量水准,即便身兼数职也不会产生体力上的负担。
其次,虚拟人拥有强大的智能性。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不仅能使虚拟主持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掌握多种语言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
再次,虚拟人的可塑性更强。与真人相比,虚拟人拥有近乎完美的外形,可随时顺应甚至引领时代审美,符合大众需求。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塑造其个性及才艺特征,提升与年轻人的互动性。
由此看来,虚拟人不仅是未来社交的入口,更是“人”在数字空间的延伸。
不过,虽然虚拟主持人优势众多,但它仍旧依赖于“人”的发挥。毕竟,不论是真人驱动型虚拟人,还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化合成虚拟人,从本质上看,他们的运作思维终归还是“人”。
一旦脱离了“人”的控制,虚拟主持人便缺少了真实情感表达的能力,与观众在互动中难免产生生硬之感。尤其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无法像真人一样灵活应变,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节目采用“真人+虚拟人”的组合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虚拟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新兴的虚拟主持人市场仍旧有待完善,具体表现为产业链相对割裂、产品与需求匹配度较低、内容生产成本高昂、隐私及内容合规性亟须保护、生产周期过长等问题。
因此,虚拟主持人能否替代真人主持目前无法做出定论,但虚拟技术的更新与迭代,必将推动着行业变革,倒逼行业升级。未来,也许会有更多不可思议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提升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与想象力的双重助力下,透过荧屏呈现在大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