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需要接地气的信仰

作者 | 高贵萍

编辑 | 及轶嵘

题图 | 摄图网

时间拨回到2018年。

这一年,人工智能、在线教育在中国创投圈掀起小浪花。投资人们满心期待地寻找下一个爆发性增长机会。而合成生物在此时,还处于资本没有关注到的小角落。

但这个角落,在经纬的视线中被打上了一束光。

经纬医疗团队拜访了多家知名合成生物企业,其中包括Senti Bio,这家企业创始人卢冠达参与创办的合成生物公司Synlogic,已于纳斯达克上市。

2019年,经纬投资了呈源生物。2020年,投资了恩和生物、Senti Bio和华昊中天。经纬对于合成生物领域的兴趣,已逐渐显现。

行至2021年,中国早期投资机构普遍陷入投资主题焦虑,当人们意识到合成生物可能存在的机遇时,有关注这一领域的投资人在扫描行业时发现,“经纬几乎把这一领域从国外到国内的项目都捋了一遍”。

作为中国头部基金之一,经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起丰厚回报和声望。之后,又在时代拐点,生猛而扎实地布局科技赛道,实现了从移动互联网到科技的大转弯。

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曾表示,经纬敢于,也有底气去投一些更能振奋人心的行业,哪怕因此会承受在前沿探索上的失败。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经纬缘何能够在合成生物赛道火爆之前进入,并大手笔投资了一批合成生物企业。

“利用经过工程化的生物(比如各种细菌),来生产各种人们想要的东西”,从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赛道的这一概念中,可窥见合成生物学的广阔天地。

合成生物是否会成为经纬拥有的下一个代表作,目前还未可知。但在这一领域,经纬确实展现出了像“自来水拧开、关上一样”快速切换的超强战斗力,和一直以来保持着的想赢的欲望。

入局的偶然和必然

合成生物有多火?

据CB insights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为61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这一数据有望增长至189亿美元。

在一级市场,2019年和2020年,国内合成生物领域融资事件分别为286起、364起,融资金额分别为410亿元、690亿元。2021年这组数据创下新高,融资事件为458起,融资金额近1200亿元。

再看二级市场,在2021年4月-12月,合成生物企业凯赛生物股价从80元涨至180元,华恒生物从40元升至130元,市盈率均超过70倍左右。

然而“合成生物学”这一名词自1911年在“Lancet”杂志上首次出现,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为何最近两三年备受追捧?

在经纬创投合伙人喻志云看来,主要源于过去多年代谢工程的积累,以及自动化、算力的不断提升,这一领域从学术到商业化落地到了发展临界点。

2008年经纬在成立之初即进入医疗健康领域。

2014年,经纬以行业小组的方式切入科技创新领域,深化在医疗健康的布局。

2016年,经纬在医疗健康、前沿科技、新能源、智能制造等赛道相继建立起根据地;在医疗领域,经纬在数字医疗、医疗器械和诊断、创新药、医疗服务等细分领域扎下锚点。

合成生物是经纬在创新药投资节点上的延伸。而呈源生物、恩和生物、Senti Bio是经纬在这一领域收获的第一批被投企业,也是其在合成生物学框架上的三个布局。

恩和生物是用计算、自动化来建生物制造的平台并且选中几个重磅产品自己下场做生产。呈源生物是长链DNA合成+个性化细胞治疗。Senti Bio为基因电路的细胞治疗。华昊中天用细菌发酵生产新型的手性化疗药。

呈源生物成立于2017年,创始团队由来自于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学府的科学家组成。2018年,呈源在单细胞操作等技术上取得了突破。2019年和2021年,分别获得了经纬的两次投资。

谈起这笔投资,喻志云称,经纬主要押注的是,呈源具有优异科学素养和强大执行力的创始团队;跻身世界一流的长链DNA合成实力,且公司成功将DNA合成实力运用到肿瘤治疗中。

恩和生物创办于2019年,创始人崔好是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博士。联合创始人卢冠达是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生物工程副教授。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获得了化工巨头巴斯夫的投资和订单。

除了通过成本优势实现商业化外,恩和具有工业化选品和大规模制造思路。喻志云认为恩和将生物发酵与工业自动化结合的愿景极具价值。

Senti Bio创立于2016年,联合创始人卢冠达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是包括恩和在内的多家合成生物学头部生物技术公司的科学创始人。Senti的独特优势在于“基因电路”技术。“相当于把细胞做得更聪明,可精准的去杀肿瘤细胞。”2020年,经纬领投了Senti Bio的B轮。

华昊中天创立于2002年,多年来坚持用合成生物学来生产创新药。不仅要解决大规模生产问题,还要经历冗长的临床三期试验。公司的产品于2021年终于获批,作为新型的手性化疗药,安全性极优,已经在临床造福肿瘤患者。

总结经纬对这类项目能够精准捕捉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以麻省理工等顶尖学府作为挖掘项目的大本营;团队对合成生物有较深入认知。

喻志云具有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的教育背景,曾投出沛嘉医疗、科美诊断、荣昌生物、益方生物等多家公司。医疗团队多名成员有海外读博经历,具有化学、生物、药学、临床等复合型专业认知,早前便和多名合成生物学教授、华人科学家建立起联系。

在早期投资人的直觉下,医疗团队很自然地关注到合成生物的发展,和相关公司动态。

因有着“可做研发”的实力,团队成员可以和来自于中科院、麻省理工等学术高地的创业者就一些学术细节进行非常平等的讨论,“这不仅增加了判断项目成功的概率,专业度的展现还使经纬在争取项目份额时有较大优势。

随着投资的第一批知名项目打开局面,经纬逐渐在合成生物领域建立起影响力。

截至2022年3月,经纬投资了恩和生物、呈源生物、Senti Bio、启函生物、华昊中天、优赛诺、星期零、植物教授、周子未来、元育生物、中科国生等10余家合成生物企业,在生物制造、长链DNA合成、细胞基因电路等上游基础设施和下游应用的各个细分赛道均有系统性布局。

接地气的信仰:技术与商业化并重

提起经纬,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酷”、“热血”、“狼性”。越野摩托车轰鸣,翻山越岭,穿越树木森林,这是张颖视频号中的经典场景。从某种角度上,机构创始人的个性往往代表着机构个性。

好的Leader,能够让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变得更好。作为医疗合伙人,喻志云基本上不做微观管理,“让他们做自己有热情、喜欢的东西。”

正因如此,医疗投资团队的积极性被大限度地调动出来。

“有时小组会讨论项目、讨论科学问题到很晚,很像当年读博士的氛围。”喻志云告诉创业邦,为保持领先认知,团队除了高密度的跟优秀创始人交流外,还经常阅读论文,力争从全球最前沿的科学发现中寻找机会。

最近经纬科创汇上,喻志云就经纬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布局和投资逻辑进行了分享。

“合成生物学叫工程化生物学更贴切。”喻志云称,工程化的改造,就是让它做人们想让它做的事情。同时,工程化意味着可定量衡量。无论是改造微生物体来生产大宗原料,还是识别并杀掉肿瘤细胞或病毒,都是工程化改造应用。

目前经纬投资的合成生物项目,主要分为bio Manufacturinging(生物制造)和生物制药。

bio Manufacturing(生物制造),是用合成生物学来改造生物体,做生物生产。没有临床路径,不用选适应症等,路径较短。恩和为代表性企业;在生物制药上,代表性企业有呈源和华昊中天,从合成DNA延伸至工程化细胞疗法或者发酵生产手性药物分子。

对于bio Manufacturing(生物制造)和生物制药这两类项目,经纬有着不同的评估体系。

生物制造需要选品,最终是和传统化工公司拼成本。比如凯赛做长链的二元酸,华恒做丙二醇,都是单品较大,成本又控制较好的公司,这两家公司也顺利登陆了二级市场。

相比之下,合成生物学制药需要考量的因素较多。比如新药研发需要考虑效果的差异化、临床需求、选适应症、组建懂生物、化学、药理、生产、临床的团队等等。

未来3-5年,合成生物或将迎来底层技术突破验证和转化扩容的关键时期。经纬认为,核心突破将来自:高通量,自动化的生物工程和筛选;底盘菌株的基因编辑;系统化的代谢流设计和优化;计算酶学;生物元件库;蛋白表达系统优化等方向上。

至今,经纬已经看过上百家合成生物企业,如果要说得到经纬青睐的企业有共性,那就是,技术与商业化必须要并重。

“从0到1,从1到100,都非常重要。”经纬创投副总裁薛明宇告诉创业邦,就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商业化前景看,公司距离商业化的路径、技术厚度,以及技术转化拐点都很关键。

在薛明宇看来,合成生物学其实特别接地气。除技术平台之外,归根到底是要做出有明确商业化场景和需求,且成本低的产品,而不是纯粹实验室级的东西。

经纬持续布局,加速投资节奏的核心,就是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找到具有顶尖科研能力和工业化能力的团队,以及有明确应用场景,但未被满足的需求。

热潮下的涌动:警惕和建议

“有家企业我都跟了几个月了,好不容易和创始人约见面了,对方却告诉我,这轮没份额了。”有其他机构投资人向创业邦表示。

自从2021年国外合成生物企业Ginkgo Bioworks和Zymergen上市后,国内项目估值飙升,但投资人还是抢着投。热潮翻涌之下,往往会出现项目良莠不齐、估值泡沫的现象。

喻志云也观察到,目前市场上确实有些项目是为了“合成”而“合成”。他认为,泡沫在未来会被挤掉,估值太高的公司,如果不做出及时调整,未来会陷入被动。

相比高估值,经纬更关心的是,团队执行力、公司基本面、产品是否真实创新、未来能否持续等。

把周期拉长,国内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还处于早期。上游基础设施有大量未满足的需求,下游有大量需要把实验室里的东西系统化、产业化、工业化的工作。产业发展起来的确定性较高,但中间可能会经历短暂回调。

和国外项目相比,中国下一代的合成生物学公司在某些领域有技术积累,有全球化人才,人工成本、生产成本也会低一些。但挑战同样存在,比如诸多产品和商业化的距离,技术平台从实验室阶段到工业化应用等等。

一切都有待于时间的验证。

合成生物学是一个长坡厚雪的大方向,并且需要耐心。”张颖认为,虽然现在的估值水平可能有非理性成分,但合成生物学的巨大潜力和颠覆性,值得长期关注与布局。

技术发展需要信仰,合成生物的创新生态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对于生态中各方,经纬给出如下建议

宏观层面,应该尽快搭建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科研成果转换机制;

创业者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被高估值高融资额冲昏头脑,要不断提升技术,打通从技术到产品的商业化道路;

投资人要对行业有敬畏之心,整合资源,发现源头创新技术,赋能创始人并长期陪伴。

结语

前不久,在经纬亿万创业营,张颖和江南春进行了一场对话。

双方就“是非即成败”达成共识。做“是”的事情就是成,做“非”的事情就是败。但在短期内,做“是”的事情不见得立刻就能得,做“非”的事情不见得短期一定失。如果不以短期得失,而以是非来做判断,那所有决策就变得简单。

创业如此,投资也是如此。做价值观上对的事情,累积到最后,会得到时间复利的馈赠。

“合成生物学具有绿色属性,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属于良性循环的事业。”对于经纬投资的合成生物学公司,喻志云希望公司新产品的推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如果说合成生物学的出现,代表着投资人和创业者不拘于现有框架,着眼于行业内和市场中真正需求和创新。那么,勇于打破边界,在产业交替和演进的不确定性中,挖掘商业机会,投资伟大公司,这便是早期投资的魅力之处。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