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云计算和生态正在改变传统IT服务模式
华南某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在设计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容灾方案时,果断选择了以公有云作为灾备目标端。据该公司CTO介绍,在云逐步替代传统IT架构的趋势下,传统本地建设灾备中心的做法既不经济也不符合技术趋势,大量的机房运维投入不说,为此采购的冗余计算资源,在公司倡导增收节流的现在,显得非常不合时宜。
(资料图片)
确定了云容灾的方式,公司IT部门迅速进入对MSP和产品的选型阶段。选哪一家的云,用谁的工具,谁的服务能力更强呢?既要考虑成本,又要兼顾方案的可实施性、安全性。项目进入招标之前的POC测试阶段,MSP伙伴竞相大显身手,这就好像是设计公司为业主做家装方案比稿,对云的理解、对工具的选择,都拿出来在现有环境下测一测,立刻就见真章了。
以上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容灾上云场景,其中除了云商和工具厂商外,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MSP(Cloud Management Service Provider),通常是指对接一家或者多家公有云服务厂商,为企业提供上云、开发、迁移、代管、运维等专业服务。MSP对工具和云的理解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该客户的IT基础架构的稳健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MSP的角色在云计算发展进入深水期阶段,变得尤为重要。他们要具备云计算的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各类工具,才能更好地支撑云的交付过程。
02
中国政企上云才刚刚开始
云计算的大规模商业化始于2006年,亚马逊从解决自家电商能力开始,发布了 S3和EC2后,正式拉开了云计算商用的大幕。而在中国,2009年阿里最早布局云计算,随后其他几个云计算行业巨头才纷纷入场。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云计算的发展也就10多年时间。
过去这些年,云市场百花齐放,各种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层出不穷。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云计算开始在政务、金融、通信、电商、交通、医疗等众多行业落地,企业上云进程加速,云计算逐渐渗透至各行各业。
从市场规模上看,据Gartner和中国信通院的统计,2021年美国云计算市场规模接近1800亿美元,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453亿美元,约为美国的四分之一;从细分领域看,美国SaaS规模占比更高,而中国IaaS规模占比更高;在上云率方面,美国企业已超过85%,而国内企业的上云率约为30%,在一些传统行业,这一比例可能更低。
大约从2017年起,海外云计算市场发展进入到黄金时期,政企上云越来越普遍。在国外,很多企业是“all in cloud”,开始逐步放弃线下数据中心,直接在云上构建系统和应用。
在中国互联网领域,能上云的企业都上了,而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才刚刚开始加速。近几年,国内云厂商竞争的主阵地,也逐渐从互联网赛道转向政企。
03
政企上云如何得到更专业的支持
政企客户对上云的顾虑大同小异,包括系统上云的业务连续性问题,传统业务上云的重构问题,以及合规性、安全性等问题。而且政企客户和互联网原生客户的区别在于,他们通常没有大量专业的拥有云计算基础知识的IT人员,这使得MSP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使用MSP的企业可以从日常运营和IT基础设施运维的繁琐任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管理其他更高优先级的业务,以提高其业务绩效。
面对更加复杂的云和相关技术,能够为企业提供“咨询,迁移,管理”一站式云服务的云MSP服务商,成了链接企业业务和云之间最好的桥梁。MSP通过提供云资源转售、特定场景下的服务来收费,内容包括服务、运维、监控等。通常,MSP服务商是以按年或按月的方式向企业客户收费。
使用MSP服务商,从长期发展看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01
成本优化,更好地组合混合云IT资源
作为云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且拥有大量行业客户,云MSP服务商有更好的云商合作基础和商务谈判能力。在IT基础设施全面上云的情况下,MSP能够帮助企业客户纳管各类云资源以及各类物理设备,助力客户用好云资源,优化成本。
02
共享行业经验和最新技术资源
成熟的MSP合作伙伴,可以高效,灵活地响应客户需求变化,共享行业丰富的技术、经验、资源和服务;也有各个领域资深的运维专家团队提供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还可以通过分布全国各地的线下工程师,提供现场协助。
01
挖掘客户需求,发展合作生态
在长时间的跨度下服务复杂业务形态客户,需要整理出成熟的IT运维业务数字生态,比如选什么的技术路径、数字化工具如何适配组织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要进行大量的行业案例积累,且在应用前做好充分的论证。MSP在工具厂商和用户之充当一条技术纽带。甄别和验证合适的生态产品,是MSP需要长期深入研讨和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