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个消息:某营收过亿的HR SaaS公司,已经启动裁员。第一轮被裁的主要是外包人员,但是接下来可能还有第二轮和第三轮。


(相关资料图)

裁员原因首先是业务表现不佳,特别是财务指标非常糟糕;其次也受到北森上市的影响。

作为中国HR SaaS的优等生,北森不管是SaaS收入规模、市场占有率还是续费率,在中国都是顶级的存在。班级第一名上市尚且破发,第二名、第三名肯定也乐观不起来。

其实不仅仅是HR赛道,整个SaaS行业在股市的表现都非常平淡。

以“中国SaaS第一股”中国有赞(上市主体)为例,2022年四季度已经实现盈利,截止到4月18日,市值才38亿港币。而其2022年营收约17亿港币,PS倍数(市值/收入)只有区区2.2倍。

另一家SaaS上市公司微盟,市值也仅有116亿港币,PS倍数不到6倍。

国外SaaS的市值虽然很高,但其实PS倍数也并不高。

以WorkDay为例,2023财年营收62亿美元,市值约506亿美元,PS倍数不过8倍。Salesforce2023财年营收313亿美元,市值约1970亿美元,PS倍数也不过6.3倍。

这充分说明,“上市即成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资本市场已经回归理性,所有SaaS公司都要掂量下自己有几斤几两。

说到这里,就能理解裁员的HR SaaS公司了:毕竟收入规模上不去,还要靠资本输血,那就赶紧降本增效吧。

1、HR SaaS为什么难

有朋友说,北森上市破发,代表了“大客户战略”的失败。

其实,作为管理工具的HR SaaS产品,小企业付费意愿极低,毕竟他们大多都挣扎在生死线,不愿意在管理规范或者管理效率上花钱。

而大企业则往往付费意愿很强,且续费率更高。

但是,管理从来没有“标准流程”一说——特别是大企业——由于内外部环境不同,企业管理有很强的个性化,加上中国企业对管理系统要求很高,不愿意适应标准功能,这就导致HR软件二次开发的压力很大。平安集团曾经重磅推出的HRX黯然收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为了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控制交付成本,HR SaaS公司不得不投入重金做PaaS平台,还为每个项目配置较重的实施资源。

这个策略本身没错,而且是Salesforce已经走通的路——但是问题在于,中国HR SaaS的市场盘子太小,客单价也不高——这就意味着毛利总额偏低,以至于无法支撑起巨额的营销费用和研发支出。

这就是HR SaaS公司亏损的根源。

当然,相比于其他SaaS赛道,HR SaaS也存在一定的优势,比如:

1)后台产品,自研可能性小

我曾经开玩笑的说:企业内部IT才是中国SaaS最大的竞争对手!

实际上,对于核心业务系统,为了快速响应业务需求,企业自研的意愿是很强的。曾经就有一个学员告诉我,因为购买的CRM SaaS逐年涨价,公司已经打算自研了。

可能有人会说,自研的成本太高。

确实自研的成本比购买SaaS要高,但是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毕竟自研不用考虑标准化配置问题,因此开发效率远高于SaaS。

但是,对于HR、财务这种偏后台的管理软件来说,企业自研的比例很低。

主要原因在于,偏后台的管理领域对营收直接贡献不大,但同时研发成本却不低。因此,除了少数大厂,企业自研的情况并不多见。

少了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就给了HR SaaS公司更大的想象空间。

2)专业性强,事务性工作多,有SaaS+的空间

虽然HR不是企业的核心业务,但却是一块专业性很强的业务。

不是核心业务,意味着企业不会在高级人才上做太多投入;专业性很强,又意味着企业客观上存在专业服务的需求。

这就给了SaaS公司拓展增值服务的机会。比如,北森就是典型的“SaaS+测评”模式。

除了专业性工作,HR也存在很多事务性工作。比如新员工入职办理社保、一般人员招聘等等。

虽然业务简单,但是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作业效率并不高。这也给了HR SaaS公司拓展增值服务的机会。

3)标准化难度相对较低

有人可能会说:你前面说企业个性化需求多,这里又说产品标准化难度低,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面向大企业的管理型软件,标准化难度都很高。

比较典型的就是MES系统,我们很少看到面向大企业的MES SaaS产品,原因就在于标准化难度太高。

但是HR SaaS的标准化难度则相对低得多,特别是人事组织、薪酬等核心模块,甚至可以做到“跨国标准化”。

比如,中国和美国在人员信息管理、薪酬计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Oracle HR系统就能够很好的通过“标准化功能+PaaS平台”覆盖这些差异化需求。

标准化难度相对较低就意味着:只要市场规模足够大,能够覆盖PaaS平台建设等固定成本,HR SaaS公司的盈利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2、HR SaaS的出路

由于中国HR SaaS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市场规模不足导致毛利总额偏低,无法覆盖固定成本投入”,因此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就是两点:提高客单价,以及扩大市场范围。

具体来说,可能有以下三个方向:

1)SaaS+

虽然软件毛利率高,但是如果收入规模上不去,HR SaaS公司就很难摆脱亏损。

同时,对于企业来说,是不是SaaS并不重要,能不能降本增效才最重要。换句话说,本质上企业需要的是服务,而不是软件。

因此,我个人认为,SaaS公司不用太纠结于毛利率,而是应该充分利用SaaS的“连接优势”,提供增值服务,深挖客户价值。

一方面,增值服务可以提高大企业的客单价;另一方面,增值服务更加“业务导向”,有机会覆盖到更多中小企业,从而扩大市场规模。

以某HR SaaS公司为例,他不仅给企业提供HR SaaS软件,还提供代办社保、办理保险,甚至代招聘服务。正是凭借这种“SaaS+增值服务”的模式,仅仅成立数年,其年营收已经高达数亿元。

2)从管理软件到业务软件

由于定位于“管理软件”,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中国HR SaaS的困境。

和国外HR软件动不动就“代表先进理念”不同,国内HR软件一向接地气,把满足客户需求作为第一要务。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使用部门”的需求得到了较好满足。但坏处就是卖不起价钱,毕竟在客户高层眼中,“你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但是,如果HR SaaS能成为“业务软件”,直接支撑核心业务,甚至直接给企业创造营收,那价值就不一样了。

你可能会说,用HR系统创造营收,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其实,还真有实际案例。

比如,我创建的SaaS高管微信群就有一位创业者,他研发了一套招聘SaaS软件。但是,他并没有把招聘软件作为“管理工具”卖给大企业,而是把它作为“业务工具”卖给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购买了SaaS系统,就可以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快速搭建一个招聘平台,一方面吸引本地粉丝关注,另一方面允许本地企业在招聘平台发布职位(需要付费)。

由于BOSS直聘、猎聘等平台主要覆盖1、2线城市,他的SaaS软件则覆盖3、4线城市,因此并不存在业务冲突。

同时,虽然客户都是中小企业,但是由于SaaS软件直接给他们带来了收入,因此付费意愿、续费率都很高。

也正是因为把“管理软件”做成了“业务软件”,在SaaS行业惨淡的2022年,他仍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增长(特意询问了当事人,他不便透露公司名字,还请大家见谅)

3)出海的可能性

HR SaaS是否可以出海呢?如果站在纯软件的角度来说,难度确实很大。

比如,国内的理才网早在2016年就宣布进军美国市场,可惜到现在已经没有声音了,官网上也找不到任何关于其美国客户案例的信息。

原因可能在于:国际市场也很卷。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产品方向,HR赛道从来都不乏强大的国际竞争者。

比如,大企业市场就有著名的WorkDay,小企业市场也有来自印度的Zoho。后者有超过95%的收入来自国际市场。

直接卖HR软件给国外企业很难,那为中国出海企业提供HR软件,这条路可行吗?

目前来看,时机可能也没有成熟。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路径,一般都是销售先行、建厂后行。对于大部分出海的中国企业来说,虽然在国外建立了销售网络,但研发、生产等主要部门仍然放在国内。这就意味着,国外组织的人员规模并没有大到“需要使用HR 软件管理”的程度。

不过,没有HR软件需求,不代表没有HR服务需求。毕竟在国外,要面临员工保险缴纳、法律合规等诸多问题,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专业的海外HR服务还是很有价值的。

在这方面,CDP集团就做得不错。据说,其他出海业务已经实现盈利。

当然了,这种单纯的HR服务并非SaaS公司的优势,但是我认为出海是中国企业的大势所趋,HR SaaS公司在这块早做布局,还是很有必要的。

3、结语

中国SaaS的低迷,与中国市场环境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说,Salesforce高层一直很疑惑:我们拥有这么好的产品,为什么中国市场就是没有起色?

如果我们看一下Zoho的销售额,也会发现其2022年收入的70%来自欧美市场,而只有13.2%来自亚洲市场,中国市场的占比肯定就更低了。

要破解市场的困境,HR SaaS要么突破“管理软件”的局限,走“SaaS+”或者“业务软件”的路子,要么就走出去——像印度软件公司一样——赚全世界的钱。

其实,不仅仅是HR SaaS,对于中国SaaS,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说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