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现阶段的身份只是:科普作家、普通编辑和语言小学生。
知道这三个身份,就能找到击败ChatGPT的方法论。
(相关资料图)
ChatGPT引发的大模型热潮依然汹涌。
从4月初开始,各大企业AI大模型落地的消息接踵而至。
4月7日,阿里云自研大模型“通义千问”开始邀请用户测试。
4月8日,京东集团副总裁何晓冬称将在今年发布新一代大模型“ChatJD”.
同日,华为云介绍了“盘古”大模型的进展和应用。
4月9日,基于360GPT大模型开发的人工智能产品矩阵“360智脑”率先落地搜索场景。
更多的AI大模型正在飞奔而来的路上。
腾讯、字节跳动、同花顺等企业的AI大模型产品近日将会陆续亮相。
还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大模型领域的最新进展。
4月10日,昆仑万维、商汤科技均公布了自家的大模型产品。
国产AI大模型,能否对抗ChatGPT?
超越ChatGPT的突破点,在哪?
对此,《商学院》杂志记者胡嘉琦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必须认清楚ChatGPT到底是什么,才能找到其弱点,进行破袭。
ChatGPT算是颠覆性的技术吗?
答案是否定的。
准确来说,ChatGPT实现了一次深层次的科普,是个“科普作家”。
过去的人工智能,对于C端用户而言可望而不可即,诸如棋类上击败人类顶级选手的大热新闻,也缺乏一定的接近性。
而ChatGPT通过聊天的方式,展示了在深度学习后具有一定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的形象,如果一定要说颠覆,也只是颠覆了过去智障的人工智能客服这一领域。
但它的科普价值,让人工智能破圈,也让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前景和实现场景,有了更多的信息。
当每个人都可以和人工智能实现人机交互的时候,过去基于材料进行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将通过和各类人、各类技术、各类场景下的交互,而指数级成长,完成属于人工智能的“一万小时定律”。
换言之,要击败ChatGPT,国产AI大模型就需要找到合适的角度,先期达成“一万小时”。
优势在于,中国人口多,陪练自然多,加上“中文六级”这个天然护城河,机会很大。
回头过坎,ChatGPT这一产品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答案是领跑而已。
ChatGPT事实上是一个普通的编辑(人类形态)。
较之过去只能从题库中选择答案、超纲或人类输入关键词(指令)不够标准,则无法正确提供信息的人工智能,更为完善。
同时多模态的GPT还可以勇于更多的场景之中,成为人类的辅助外挂,而不仅仅是工具。
在大模型上,算法是基础,没有正确的算法,深度学习就可能偏科或学废。
数据是深度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最大限度的占有、消化和“理解”数据,将能够让基于正确算法下的人工智能,成长更快,更具有人类的思考能力、逻辑能力。
但目前的AI大模型们,依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力,即成为更优秀的编辑,将各种数据组合的更为完美。
谁先成为优秀编辑,谁才是真正的头马!
不同语言背后有不同的民族心理和语言逻辑,作为一种自然语言的交互产品,显然在中文语境下,ChatGPT很难和国产AI大模型们进入深水区比拼。
毕竟,人工智能其实并不能理解数据的意义,对不同语言的理解,也只是基于算法逻辑的一种更接近于人类表达的重组。
因此,ChatGPT在基本造句和基础问答上,事实上是基于数据进行的有效剪辑和组合,从而规避真实语境中的逻辑问题。
其学习的算法,和人类学习的思辨并不一致,其未来在同更多人进行交互中学习,并通过人为干扰来纠正其交互中的常见错误,可以达成逐步咬文嚼字的效果。
显然,在中文基础上,我们的大模型会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最终的突破点又在哪?愚以为:
ChatGPT技术突破点是在泛大众层面的人机互动上更能使用人类的表达方式,不再有明显的机器音,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技术护城河并不明显。
其算法与友商的优劣现在难以判断,只是在深度学习上有一定的时间红利和先发红利,并通过大热之下的用户互动,增加了更多的深度学习原始积累而已。
换言之,国产AI大模型根据更多角度切入赛道后,其深度学习层次和垂直领域专精,会更加强大。
谁让国货是说国语呢!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TMT产业评论人,新出版有《自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