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啊微信,你究竟还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
在微信,你可以编辑图片、编辑视频、听歌、刷小视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点击收藏右上角的+号,你就有了一个备忘录;
点击服务页面的城市服务,提供衣食住行几乎方方面面的信息;
点击图片右下角更多,你可以翻译、提取文字。
但是功能太多也不好,我相信你一定在某个时候吐槽过:
微信怎么占了那么多手机内存?因为它想“霸占”你的手机。
微信已经不再是一款单纯的社交软件,
它就像一个迷你手机系统,包揽了几乎所有工具类APP的功能。
有人觉得这些功能除了占内存,毫无亮点,但你能奈它何啊。
的确,我可以卸载别的APP,却不能卸载微信。
那么微信究竟是如何从一个聊天软件成长为一部“手机”的呢?
诞生·极简主义
2010年,已经处于“养老”状态的张小龙不甘于此,他还想再打造一款Foxmail。
就在这时,KIK上线,这是一款功能简单到极致的聊天软件,不能发图片,不能带附件。
但就是这样一款极简产品,在上线15天之内,获得了100万用户。
这让同样做社交软件的张小龙心动,于是便有了微信的方案。
微信最开始走的也是KIK的极简风格,简单的页面,简单的功能。
但用户们对此并不买账,于是微信开始丰富自己,支持发送语音,有人开始买账。
不过,真正让它迅速火爆的,是“附近的人”。
虽然移动互联网将人们的社交从线下带到线上,即时通讯便利了沟通。
但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人是有限的,我们的社交范围其实并没有改变。
成长·用户增长
如何真正地拓宽人们的社交范围?
微信2.0版本改变了人们的社交范围,“查找附近的人”开启了陌生社交模式。
这项功能的推出,给微信带来了颠覆式的增长,4个月用户增长3500万。
紧接着微信推出3.0版本,摇一摇、漂流瓶上线。2012年3月,用户突破1亿大关。
如果给微信的发展过程配上BGM的话,现在应该是一首歌的第一个副歌部分。
在这之后,微信开始了超级APP之路。
2012年,张小龙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改变了微信团队,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这一年,微信推出4.0版本,推出朋友圈和公众账号平台。
朋友圈功能,可以说是对INS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户发布的内容只对好友可见。
这年9月,微信团队称,注册用户已突破2亿。
成长·国民软件
2012年,对于微信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年。
用户增长让他们看到希望,也奠定了它此后能成为国民软件的基础。
这一年,微信还开启了出海计划。半年后,微信便成了全球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通信软件。
2014年,微信支付上线,腾讯和阿里的对阵也由此开始,双方从此各自圈地,互不来往。
在群里抢红包,成了现代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微信正在打造一个“生态链”,各种生活服务开始在微信上线。
从此之后,用户可以在微信打车,在微信交电费,在微信订酒店等等。
2019年,微信日登陆量超过了10亿。
显然微信成为了国民软件,但它的更新仍在进行。
随着短视频的火热,2020年,微信也推出短视频频道,视频号上线。
从此信息流广告多了一个渠道,抖音多了一个对手。
2021年为了适应更多年龄层的用户,微信推出“关怀版本”。
微信的更新从未止步,2022年8月,用户已经可以一次性发送99张图片。
成长·感谢有你
还记得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说的:现在他们要思考的是“做什么”的问题。
对一个产品经理人来说,当一款产品已经发展到成为这个领域的top之后,就会遇到瓶颈。
这逼着团队不得不创新,做些新的功能,所以才会有8.0版本,有那么多功能。
这当真是一款让人无奈的软件,当我们吐槽它的时候,它可能正在说: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打不过我的样子。”
既然改变不了它,那只好改变自己。
在吐槽之余,我们也可以去看一看微信的背后:
在广州小蛮腰附近,有一个由旧厂房改造的园区,这里的人每天都在为上亿人提供服务。
成百上千的程序员,每一个表情包的作者,每一篇公众账号文章的编辑.....
他们都是微信的一部分,都是这个庞大软件背后,不断耕耘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