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越来越长寿,对老年人的服务要跟上。”“孩子们现在都是宝,对孩子们的养育和培养等工作要加强”。


(相关资料图)

早在2000多年前的时候,孟子就在《梁惠王》上篇中留下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警言。“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信仰。

可当整个社会加速向智慧化转型时,“离线”的老人和儿童却显得“格格不入”,超市买菜需要扫码支付,出门乘车需要用到手机,就连家里烧饭的电饭煲都需要在屏幕上操作……老人和儿童已然成了智慧化的“盲点”。

为了让老人和儿童适应智慧化的生活方式,网易和中国电信联合孵化了“物语智能”平台。经过长达三年的低调探索后,针对“一老一幼”智慧化守护的现象级话题,“物语智能”正式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01 墨守初心,三年精耕

故事还要从2019年开始说起。

一位在南京工作的用户,为了和辽宁盘锦的父母打视频电话,给家里的电视接入了中国电信的“天翼想家”平台。这样他就可以用手机呼叫老人家里的电视,父母摁一下遥控器上的“确定”键就可以直接进行视频通话。

可能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视频通话并不是什么稀奇的场景,自己的手机上有几十个社交产品,几乎在任何时候都能和朋友“面对面”沟通。但对那些年过古稀的老人而言,智能手机是一个难以驾驭的“新物种”,想要和自己的儿女们见一面,常常需要舟车劳顿甚至是跨越千山万水。

看似不足为奇的例子,却深深触动了“物语智能”团队:科技创新的目的不是为老人们竖起一道道墙,而是应该架起一座座桥,跨越时空的分割线,拉近老人和社会的距离,守护老人们的安全和健康。

时值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向运营商发放了5G商用牌照,中国由此进入到5G商用元年。外界纷纷讨论5G的诱人前景时,有中国电信的基因传承和网易创新沉淀的“物语智能”团队,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5G、物联网等创新技术的应用,所能实现的远不只是视频通话,或许可以帮助子女随时随地了解老人的居家和健康状况,不能陪伴老人的时候,也能以一种隐形的方式守护。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需求挖掘,“物语智能”团队确立了自己的初心,选择“一老一幼”作为服务对象,通过智能硬件+平台+服务,消除他们融入智慧化生活的“鸿沟”,让“智慧”更加有温度。

正如“物语智能”的logo向外界传递的信息,蓝绿相间的logo像一只信鸽,蓝色代表科技和智能,绿色象征健康和关爱,“信鸽”被寄予的是“向家人传递安全健康”的使命,将“一老一幼”的安全、健康信息通过信鸽送达所有关爱他们的人。

“物语智能”四个字也被赋予了深意,分别对应的是甄选好物、暖语温情、数智底座、开放赋能。特别是其中的“语”字,承载的是服务“一老一幼”的温心和温度,毕竟“科技不能只关注效率至上,还要关注人心”。

1000多个日夜的默默耕耘,“物语智能”交出了第一份三年答卷:目前接入物语智能平台的设备数量已经超过18万台,覆盖的用户数超过30万人,服务了1000多个社区和乡村,累计处理超过4亿条信息。

02 一老一幼,皆见智慧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如果只是从品牌层面理解“物语智能”,可能并不够具象。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是“物语智能”三年时间里的一个个落地案例,一个接着一个问题去解决,最终让智慧化的价值被越来越多人看见。

比如在浙江德清的百富兜村,75岁以上的老人有188位,可驻村的医生只有3位。医疗资源的稀缺,不单单增加了驻村医生的工作量,也让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为此焦虑,总是担心老人们的健康问题。

“物语智能”参与了百富兜村的“家庭签约医生服务”,为212位独居老人和残疾人配备了天翼康康智能健康手环,可以实时监测老人们的心率、血压等指标,定位老人们所在的位置。数据接入到“智慧乡村一张图平台”后,一旦老人的健康指标出现了异常,家庭签约医生可以第一时间提供医疗服务。

有老人将健康手环比作是“关心仪”,因为健康指标除了同步给家庭签约医生,还能同步推送给老人的子女们。有时候老人的血压偏高,可能自己还没意识到,就接到了子女们的问候电话,有一种别样的温情。

再比如浙江杭州的丹枫实验小学,放学后到校门口“接娃”的家长越来越少。因为学校在2022年5月正式启用了“通学路”,为每一个学生配发了天翼康康的“智能学生证”,搭载了定位、通话、紧急报警和报时等功能。

在“物语智能”平台的赋能下,小小的“智能学生证”有了大作用。家长和学校可以看到学生的实时定位和行动轨迹,如果学生的轨迹偏离了电子围栏的范围,或者超出了预计时长,系统会自动向学校、家长和社区发出预警提示,并可以通过“通学路”沿线的监控和社区综合治理中心,第一时间查看孩子的去向。

也许在不少人的认知里,智能手环、智能学生证这样的产品并不新奇,“物语智能”却能为这些看似寻常的硬件找到不一样的场景。

相应的例子还有防疫环节的应用。由于老人和孩子没有智能手机,进出公共场所时往往需要同行者帮忙出示二维码,直接限制了老人和孩子的单独出行。“物语智能”让外界看到了新的可能,不管是老人的智能手环,还是学生的“智能学生证”,都能展示核酸检测结果、健康码、行程卡等信息。

个中原因并不难理解。智慧化转型的时代课题中,从来都不缺少宏大叙事,缺少的是从细节上下功夫,聚焦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墨守初心的“物语智能”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也让我们看到了智慧的另一面。

03 生态开放,格物智知

黑格尔说,量变会引起质变。

短短三年多时间里,“物语智能”团队经历了物联网连接、卡连接等打地基时期的兴奋,经历了为客户交付第一小批产品时的愉悦和紧张,经历了2020年初快速推出智慧抗疫电子封条的惊心和自豪……所收获的不只是市场规模的高速扩张,同时以“格物智知”的方式塑造了智慧化守护的新范式。

“物语智能”在德清百富兜村的应用,还只是围绕健康监护的深耕,在浙江海宁的落地已经上升到综合服务的范畴。

物语智能通过“3+2+1”的套件模式,为海宁1200户独居、孤寡等特殊老人家中配置了智能水表、智能电表、红外、烟雾报警器、燃气报警器、拉绳报警器等智能设备,可以对来人的生活状态、居住环境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护并提供紧急求援功能,全面解决了特殊老人的安居守护问题。

而服务升维的基石是“物语智能”平台从1.0到3.0的蜕变,凝结出了智联、融通、赋能、数控、开放五大能力:

第一项能力升级是按需组合“N件套”,用户可以在智能硬件产品库中,根据老人特点、区域范围、场景需要等不同维度来组合出任意的套件,通过“N件套”的灵活组合,满足差异化的照护需求。

第二项能力升级是监护过程全面融通,通过对事件进行分级和跟踪,保障最佳处理时间;通过流程与资源的有效对接,打通服务闭环;通过各方对信息的清晰感知,实现监护的及时、透明、高效。

第三项能力升级是为“小”终端赋能。简单来说就是以赋能的方式提升“小”终端的场景和能力。比如智能手环等拓展出了防疫码的场景;依托“物语智能”的逻辑算法,“小”终端的定位精度提升了1倍。

第四项能力升级是管理端的能力革新。一是管理端升级,包括分权分域管理、数据辅助决策、全局态势一屏感知;二是用户体验端的优化,为用户提供更直观、更便捷、更全面的体验和服务。

第五项能力升级是更加开放的平台。目前“物语智能”平台已经封装出通用能力组件、场景化能力集并支持极简对接模式,对接周期从平均15天缩短到了7天,正在吸纳越来越多软硬件合作伙伴。

和市场上的同类企业做个对比的话,“物语智能”跑得并不算快,却是其中最稳的选手:立足于服务“一老一幼”两类人群,瞄准智慧养老、智慧校园、智慧防疫三大场景,然后用技术和生态上的硬实力,让曾经的鸿沟变成通途。

04 写在最后

某种程度上说,科技的适老化改造并不是什么新命题。

特别是近几年的两会提案中,科大讯飞刘庆峰、小米雷军、百度李彦宏等,都曾提议让科技产品更好的服务老年群体,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也有一些企业想要用机器人,解决老年人的陪伴、生理等问题。

“物语智能”的方案看起来少了些话题性,却是现阶段最有价值的探索,透过一个个落地案例,已经让外界认识到:智慧化不等于高门槛,老幼人群需要的是“享受”;智慧化不应该局限于城市社区,乡村同样是需要深耕的场景;智能硬件等新科技扮演的是工具角色,切莫忽略以人为本的初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