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大众创业方向是第三产业,这对女性来说是非常好的行业趋势
2021年4月7日,2022女性领导力峰会在北京正式开幕。
此次大会,邀请到多位知名投资人及女性创业者,共同探讨如何在疫情时代辨别机会,保持冷静与清醒,握紧时代的风向,保持在创业、团队管理、商业洞察力等多个维度上的思考和探索。
本次峰会现场,卓尔数科创始人兼CEO陈程、熊小夕创始人兼CEO李文珺、Vland联合创始人兼COO于岑宁、轻流联合创始人兼CTO李婷婷参与了名为《她们的数字+创意商业》的圆桌论坛。在创业邦副主编孙乐的主持下,围绕“女性思维与数字技术融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相关话题展开对话。犀利观点如下:
1、数字化是科技的迭代,“重做”其实是从科技迭代中找到创新变量,去看看能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创新型产品,没有办法从市场上找到直接的竞品对标,更要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企业现在可以大量通过数字化手段,完成产品诞生前期的基础数据洞察。
3、当垂直方向的核心诉求被满足后,数字化进行到下一个阶段时,怎么满足长尾需求,怎么把垂直的SaaS串联在一起,是一个很有价值去探讨的方向。
4、未来的大众创业方向是第三产业,是基于对美的理解和换位思考、同理心的服务行业,这对女性来说是非常好的行业趋势。
以下为演讲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孙乐:大家好,本场圆桌希望跟各位嘉宾共同探讨数字化时代,当女性思维遇上数字科技,可以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先请各位嘉宾做下自我介绍。
陈程:大家好,我是卓尔数科的创始人陈程。我们是营销科技型公司,公司主要是做营销SaaS。核心业务第一是国内信息流板块业务,精准营销。我们是微博、巨量、腾讯、小红书、知乎的生态合作伙伴,也是服务商。第二是营销SaaS的开发服务商,主要做CDP、SCRM和商城类产品,帮助企业完成独立站建设和提升广告投放效率,帮助他们完成数字化转型业务。
李文珺:大家好,我是熊小夕创始人兼CEO李文珺。我们是一家新消费品牌,主营产品是水相关的家电产品,主营有净水器、桌面净水机、饮水机、饮品机等相关产品,在国内以熊小夕的品牌服务大家。我们公司成立到现在有一年半时间,在抖音、小红书、天猫、京东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高兴今天和大家见面。
于岑宁:大家好,我是Vland云现场的联合创始人于岑宁。Vland云现场提供的是“虚拟空间即服务”的一种软件即服务产品。我们提供的是将线下聚集性活动线上化的一套整体端到端履约服务。一会儿可以具体再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进展。
李婷婷:大家好,我叫李婷婷,是轻流的联合创始人兼CTO。轻流是无代码开发平台,最近两年无代码开发概念比较火。我们在做的事情跟疫情冲击下各个企业该怎么去实现线上办公,完成相互协作息息相关。无代码就是能够让很多没有计算机基础的人,也能用像excel这样随手可得的工具一样,自己创造软件系统。
我们从2015年开始创业,到现在差不多7年的时间,一直在这个领域中深耕。我们目前发展还不错,在努力去把工具做好,把这个事情做好,在整个数字化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字化时代的“重做”思考】
孙乐:听了大家的介绍,虽然创业领域都有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数字技术带来商业场景的创新和突破。在数字化时代,所有的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无论是带来效率的提升还是新场景的发掘。各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行业用数字化手段解决了哪些用户痛点?实践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奇妙的化学反应吗?
陈程:我们做的领域是数字营销,相信跟很多做消费互联网的企业都分不开。我们在做的核心业务就是信息流推广,当一个产品初步问世都需要买流量,不管是精准流量,还是品牌广告,还是内容形式,让产品被更多人知道。
我在移动互联网做营销有十年的时间。我是2011年进入互联网行业,2013年开始创业,那时候正好赶上国内移动互联网信息流元年,就是新浪微博开始商业化。在这个过程中,最开始的流量洼地是微博,接下来还有头条、小红书、抖音。
从2020年开始,流量洼地不再有了,对于企业主来说买卖流量更贵,要花更高的成本获取优质的流量和用户。这时我发现企业主们有一个痛点,就是没办法管理到他从各个流量媒体所获得的用户,甚至很难给这些用户打上标签,进行私域运营的管理。
所以从2020年开始,我们开始琢磨和思考有没有一个产品能帮助所有的客户,首先帮他们管理好获取的用户,完善数据平台。
这个产品就是我们做的数据中台CDP的业务。我们通过一些工具,比如聊天的话术库,或者机器人工具,帮助他们提升人员效率。以前一个运营只能管理100或400个群,现在可不可以让一个人管理10个群,每个群都有400个会员?我们在做这样的尝试。
经过这两年时间,我们的产品已经得到了美妆头部客户,包括一些家居客户的应用,客户的反馈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有难点的,那就是在使用这些数据的过程当中,企业能不能很好地梳理和运用数据。我觉得产品本身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要帮助企业去梳理管理组织模式和运营模式。
客户因为这样技术产品的结合,也产生了一些化学反应。至少对卓尔数科本身来说,我们和客户之间加强了粘性,合作更深了。从品效方面来看,这也是在帮助客户提升内部运营的效率。
孙乐:卓尔数科主要是帮客户做数字化营销。请文珺总介绍一下。
李文珺:我们是卓尔的用户,用过你们的产品。我们是做产品品牌,核心还是提供给消费者一个产品。过去有一大波创业者在做产品智能化,直接给到消费者数字化体验。
但是从最近潮流来看,消费者要的并不是所谓智能化的产品,而是从中获得的价值。我们自己观察过很多用户,特别是女性用户,他们很惊讶终于用到了一个智能产品,但是不需要连接WiFi,也不需要安装APP。这里面发生了变化,但是数字营销已经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当中。我们企业内部就大量应用了智能化、数字化和大数据技术。
我们现在正在大量通过数字化手段,完成产品诞生前期的基础数据洞察。因为我们一直在做创新型产品,没有办法从市场上找到直接的竞品对标,更要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
挖掘来的数据样本量比较大,像我们刚开始做的奶茶机,包括现在做的桌面净水机,都是通过大量获取小红书上的用户评价,通过用户生活习惯中的关键词来形成用户画像和关键用户场景的。数据给我们的产品定义工作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支持。
在和用户接触之前,我们已经通过大数据判断出用户群体规模有多大,处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中,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消费能力如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有了这些判断之后,再和具体的消费者去做洞察验证。这是我们通过数字化影响做到的比较先进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数字化营销在我们触达用户的过程中变得非常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的主要渠道是电商。无论直播电商、信息流还是图文电商,连接我们和用户的其实都是数据。
如何找到我们假设的精准用户?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能够触发需求?用户的关注点有哪些?如何连接他们?
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我们做了大量数字化营销的工作。这些工作,有一些是通过卓尔这样的服务商伙伴一起完成的,也有一些是我们企业内部攻克的。
我们对数字化营销的拆解非常具体。例如产品定义,我们就思考了如何用标签化的方法把产品所有需求点罗列出来,排定优先级;如何确定用户面前推广中,图文、话术的优先级,从而精确对接需求,完成最后的转化;如何确定最合适的价格;如何对接周边产品的需求。
数字技术在大量商业活动中都有应用,更不用提供应链。作为一个产品公司,我们在备货、柔性生产等方面都需要强大的数字化精准预测,这个技术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让我们能更好地向用户履约。
总结下来,用户可能感受到了更加清晰的需求满足,看到这个产品的时候就很惊讶,这是用户需要的,但从前没有出现过。但是我们给到用户的价值其实都在内容方面,渠道方面也更加通畅。这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孙乐:谢谢,熊小夕一直不断在用数字化手段挖掘用户的需求。下面请于总分享一下您的观点。
于岑宁:我理解任何方式的“重做”过程中肯定产生了新的变量。数字化的底层支撑是新科技的迭代,“重做”其实是从科技创新迭代中找到创新变量,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刚刚主持人提到了我们在做的事情为元宇宙。其实这是个很大、很泛的词,我们现在尽可能不使用它来描述我们在做的事情。因为很多人理解中的元宇宙是大型沉浸式的3A级游戏。而我们做虚拟空间即服务是to B服务,是看到硬件、软件、算力、网络带宽、云计算的能力都在逐渐增强。
作为一种技术,游戏引擎本身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迭代,但它之前的商业变现模式非常单一:游戏公司用引擎做一个游戏,之后做用户增长,把玩家吸引进来,通过出售各种装备和皮肤获得营收。这是纯游戏的商业模式。
现在大家所说的元宇宙,更多是把游戏引擎和游戏领域的技术,应用到了别的行业场景里。比方说线下的聚集性场景可以搬到线上来,可以有着游戏化的体验。
这么解释可能还是有点抽象,我来举个最近在疫情期间客户的案例。
我们在3月底的时候,帮红杉40多家被投企业做了联合校园招聘。以前校招的双选会都是在线下,找一个体育馆,或者较大的场所,里面设置上摊位,每个公司去一个HR。学生们会聚集在这里,看每家HR的岗位描述、宣传资料,然后再去投简历。
我们今年第一次把这件事情转型做成了线上实时的数字化招聘。HR和学生在场景里化身成虚拟形象,双方在场景里逛。企业的Logo下面有宝箱,打开之后就能看到对应企业的招聘资料、宣传视频和官网等等,让学生获取到足够的信息。在一旁的HR如果想和学生进一步沟通,两个虚拟形象就可以走近,通过音视频通话的方式对接上。
这是我们在疫情中实现的案例,将线下联合招聘这种聚集性行为搬到线上,有组织地进行。用更高频、更低成本的方法,把原本线下的行为搬到线上,这是我们给B端企业、品牌主提供的价值。
孙乐:以后像我们这样的活动完全可以在搭建的元宇宙虚拟空间里进行。
于岑宁:是,之前有跟主办方说过,但是时间来不及,之后可以。
李婷婷:刚才一直在聊数字化,刚好提到一个比较有趣的概念,叫重做。
从单一企业来看,实现数字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也是一步一步来的。比如说前些年,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涌现了非常优秀的垂直领域的SaaS,比如像CRM、ERP,再有像前两年刚火的SCRP,在解决单一的场景问题。
不过当垂直SaaS做的非常优秀之后,有一些问题其实是在之前发展过程中没有解决掉的。比如怎么把这些垂直的SaaS串联起来,让这些系统也能有机整合在一起,能有一个联动效果。还有怎么满足长尾需求也没有解决,比如每一个企业除了用线上营销工具,除了用CRM管理我们的客户关系,我们一定还有方方面面其他的信息化的需求。
举个例子,在最近疫情中,当HR部门想要知道同事有多少人被隔离,有多少人是7+7,有多少人是2+12的时候,传统方法是在微信群里接龙,或者汇总Excel。这些方式效率低、数据不好,一直没有形成很好的解决方案来满足类似的需求,因为这些部门的工具只有Excel,或者是邮件、微信、企业微信。
所以当垂直方向的核心诉求被满足后,数字化进行到下一个阶段时,怎么满足这些长尾需求,怎么把垂直的SaaS串联在一起,是一个很有价值去探讨的方向,这也是轻流在做的事情。
我们一直在做无代码开发,可以理解成把软件开发这件事亲民化。软件开发又叫软件工程,是工程化的项目。它需要一小部分掌握了专业技能的人,通过工程化的方式和非常复杂的协作,才能完成一个软件开发的工作。
无代码理念是一种新的方式,相当于把软件开发变成每一个办公室的白领都能自己实现的工作,不需要借助任何人的帮助,也不需要专业人士的辅助就能够做到。比如刚刚说到疫情信息调研,用这样的工具是可以快速做到的。
无代码工具,或者说新兴工具引入到企业中后,可以激发内部创新,提升整体效能。激发点在于原来软件开发只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人离业务远,离业务近的又没有专业技能,有了这样的功能可以让离业务近的人真的去创作。
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垂类工具可以把上下游,或者是企业内外的场景打通。比如售后,或者是上下游的经销商管理,或者是供应商管理。用这样的工具不但可以把垂类SaaS串联在一起,还可以把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上下游的服务商都整合在一起,真正让一个企业变成生态系统,动态地组合在一起。
我们之前看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有一些客户在引入这样的工具之后,会在内部成立一些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会涵盖到企业各个职能,比如人事、行政、财务、生产的同事和车间的同事,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学习这样的工具。通过三到五天简短的培训,他们会带着这个工具回到各自部门当中,自己满足部门日常信息化的需求,这是从传统的方式变成各个业务部门自服务。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很多企业内部都会有创新部门,创新部门想要实现一些业务创新,或者是服务方式创新的时候,往往都是需要有工具支撑。传统的方式是找一个外包开发商,或者找到市场上符合需求的垂类产品。这样做其实非常难,成本也比较高,又加上创新的东西一般变化比较快,需要快速响应,原来工具支撑上很难做到。
我们能看到很多客户引入无代码工具,用来帮助快速开展创新业务,以MET的方式快速验证。业务成熟之后,再把这些流程固化下来,自己去开发,或者寻找比较适合的产品。
孙乐:轻流做的无代码开发平台是降低技术的门槛,让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尤其是业务侧的员工。
【创新性产品更难开拓新市场,如何从0到1?】
孙乐:我们知道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打开市场的难度很大,需要技术和商业场景深度融合。想问一下各位,你们是如何获得种子客户的,从0到1的经验能分享一下吗?
陈程:我们自己已经在信息流精准营销业务上做了很长时间,积累了成千上万的客户,大概接近一万家。我们开发技术产品的时候,会让合作关系比较好的老客户免费试用,当我们的种子客户,帮我们找产品的BUG,提优化建议。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客户做了很重的服务。
比如私域营销非常好的应用场景,但是如果没有真的深入到客户,帮助客户和他们的消费者沟通,我们就很难纸上谈兵地告诉他们怎么用这个工具,怎么构建业务流程,没有说服力。
所以我们团队中专门做私域的同事会去和客户沟通,客户把他的客户数据导给我们,我们一起共建,体验这个流程,打磨里面的话术库和工具,完成第一个阶段的闭环。
我们现在其实是第二个阶段,开始商业化了:需要分不同阶段,卖给有不同需求的客户。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的产品技术团队也要不断通过客户反馈过来的需求,持续迭代技术和产品,提供体验更好的服务。
因为我们也需要连接很多其他外部的设备,比如厂商和客服服务商,或者短信服务商。我们在各种各样的服务商中间形成了一个连接平台,帮助他们提升效率。所以第一个客户是这样来的,慢慢地客户就会带客户,形成了客户群体的圈层。
孙乐:卓尔的方法是通过免费试用与客户共建。文珺总,你们是做C端的,熊小夕是怎么打开市场的?
李文珺:某一个爆款产品一定是情感和理性的。我们最早会做去用户家庭中做大量的用户调研。我们入户到一个家庭当中,调研一个妈妈的喝水场景,发现她家里有很多大瓶的农夫山泉矿泉水,烧开给宝宝用来冲奶粉。但是她自己喝的时候就不用矿泉水,而是自来水。
我问她为什么自己不用矿泉水?她说那个好贵,我自己对付一口就好了。她给宝宝喝奶的过程非常漫长,要把水烧开,要兑一部分矿泉水,试一下温度兑凉,这个时间很长。
我们做净水很多年,就想这个事情有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呢?我们后来开发了桌面净水机,可以随便摆在家里,3秒钟净化加热,自来水变纯净水。
但真正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肯定不能只面向一个客户。我们当时基于两方面,做了大量数字化的调研和营销。
第一方面拉了行业所有数据,包括行业趋势分析,一些指标的分析,市场规模大小的分析,竞品的分析等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当时主要用户还是妈妈人群,城市中产人群,当时我们扒了大量城市中产聚集地最多的地方,就是小红书,扒了大量小红书女性喝水相关的东西,包括她们平时喝什么,甚至她们喝饮料的信息,抽象出来找到最大公约数的需求,做出我们认为这是可以做的大市场产品。
当然那个产品我们也送给了种子用户的妈妈,她看到之后觉得这个非常的合理,整个过程经历了感性和理性的双重印证。
孙乐:文珺总的经验是得找到最大公约数的用户需求。于总,听说很多品牌方都对你们的元宇宙平台感兴趣,介绍下你的经验?
于岑宁:我感觉创业开始第一部分用户都是创始团队的一二级人脉,先薅一下周边的关系试用一下,不收钱,或者以非常低的成本让大家给一些反馈。
我们头两次办的活动都是我和我合伙人的校友。我是清华的,我办了清华CEO俱乐部线上讨论元宇宙技术的活动。我的合伙人是耶鲁的,帮耶鲁也办了一场跨境的波士顿、上海、北京三地连线校园创投圈的讨论活动。
冷启动后续我们几乎每一次活动参与者里都会有二次的转化。比如清华CEO俱乐部,有30多个CEO参加,虽然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是被别人叫上来作为嘉宾发言,或者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但是他们体验完之后理解了这个产品可以解决他什么问题,会回头再找到我们提出自己的新需求。这样就可以每办一场活动收获一些线索,这些线索再转化成活动,活动再转化成线索,这样的一个持续迭代和扩散的过程。
除此之外,前段时间元宇宙和虚拟空间有一些热度,这些热度也会带来一些用户,包括品牌方。在这个热度下,最开始客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了解下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后续会和我们共创和探讨能够具体解决哪些场景下的实际问题。
孙乐:于总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创业人脉是非常重要的。婷婷总介绍下你的经验。
李婷婷:相对来说,轻流开始没有那么顺利。我们2015年开始做,当时3个创始人还在读书。2015年那会儿国内没有无代码或者低代码这样的概念,现在国内是在2019年提出低代码这个概念,同年轻流推出了无代码的理念。
在这之前我们跟市场上讲我们在做什么,很少有人能听得懂。那会儿我们一直宣导乐高积木式插件开发,既有玩乐高的乐趣又能完成系统。虽然听着是比较好的愿景,当我们把这样的工具和理念给到终端客户,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听起来理念还不错,但是能用来做什么呢?对我有什么用呢?
当时我们3个创始人还在上学,没有工作过,我们确实不知道这个东西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怎么用,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难点。我们当时主要是靠线上流量,会有各种各样、各行各业尝鲜的用户注册。我们会给他们打电话,加微信,了解他为什么看这样的产品,有什么样诉求。我们逐渐的了解ERP是什么概念,CRM是什么,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去了解,这是当时的过程。
我们会在各个高校举办一些社团,每年会进行很多场全国性活动。第一个客户当时也是一个比较机缘巧合的机会,他们的创始人过来问这个产品好像还不错,刚好满足他们的需求。
他们当时去市场上找了一圈的产品,也看了很多表单型工具。他们说我们在办活动的时候收集信息只是第一步,但是收集信息之后数据怎么流转,后续还要做数据分析统计,数据后续更新都是他们要管理起来的,但是市场上的赛事举办SaaS系统,或者是其他垂直产品很难直接符合。
我们当时的产品不是特别成熟和完善,但理念刚好和他们想要的是一致的。他们的创始人和我们也是校友,就问我们你们这个产品多少钱?我们说要么你看着给,他说我大概给你多少多少钱,赞助一下校友。第一个客户的来源还是比较机缘巧合的。
后来我们培养了几批种子用户,也是在最初几年,通过加微信打电话,在完全不了解有哪些行业和场景的情况下一个个交流。我们当时很幸运,遇到很大一批种子用户,他们对于新的潮流和趋势非常敏感,是新事物诞生后,愿意去尝试和探索的人,他们在人群中只占到了百分之几。
我们第一批用户是非常敢于探索,非常有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人。他们理解业务、理解场景,但是没有技术能力,想要造系统符合他需求的时候,他希望有这样的工具。接触到我们之后,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都跟我们建立了非常深的关系,一直陪伴我们走到今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让这个工具产生价值,也交到了很多朋友,还通过他们眼睛看到了各行各业在不同场景下实际的信息化诉求,感受到信息化工具给他们带来的价值。我们的收获非常丰富饱满,很立体。
【当女性思维和数字技术融合】
孙乐:今天的主题是当女性思维与数字技术融合,各位在自己的领域里有发现哪些是女性具有的天然优势吗?
陈程:女性创业,我越来越感受到两个特别好的优势。第一是基于美学优势,第二是基于服务、心态上的优势。
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是人们对生活追求提升的过程。女性天然对美的事物敏感。比如现在做的网红经纪的公司,比如雪梨;也包括做网红玻尿酸公司,都是因为女性天然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天生属性。这种敏感度会让女性创业者在把握机会方面比男性更胜一筹。
第二是服务精神。虽然说一个优秀的女性创业者要雌雄同体,既要有勇猛果敢,也需要勇气,也需要理性的处理一些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竞争与挑战,但是很多服务行业,比如像咨询、广告行业,对人很敏感,对于服务很敏感。
在这些行业里女性创业者的管理会更精细化一些,用户诉求理解和同理心会更强一些,可以更好地换位思考,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服务行业里,这样更容易和客户取得共创双赢的效果。
这两点是女性创业者的优势,未来的大众创业方向是第三产业,是基于对美的理解和换位思考、同理心的服务行业,这对女性来说是非常好的行业趋势。
李文珺:做消费品女性蛮有自己的优势,包括洞察力。在对生活本身的洞察方面,女性天生是有优势的。还有就是同理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这在做消费品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还有女性在高管的职位上,或者管理岗的职位上细致、细心,执行也是比较有优势的。我们的公司女性比较多,所以我们现在也想补充一些男性思维,因为我自己现在的感受,很明显性别之间各自有自己的擅长,互补起来是非常好,而且可以把这个事情做到更系统的搭配。
于岑宁:我不知道怎么去定义女性思维。我会前还百度了一下。答案里说得比较多的是女性在感性、同理心、想象力、创造力等一些维度平均值上会高一点。从我们现在招人的情况上看,无论是哪个维度,我觉得男生和女生优秀的人差得没有太多。
我们产品经理挺多都是女生,包括设计这一侧,因为我们要对用户有更细致的观察,我们做线上场景的时候要去理解需求和用户的动线,结合创意和服务能力在里面。在这一块女性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会有细致一些,在感受用户的同理心上更加敏锐。
李婷婷:之前我也参加过关于女性领导力,或者关于女性优势特征点的讨论。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会稍微有点疑惑,男女会有不同吗?后来自己想确实也有一些不同。比如前面李总和陈总聊到的换位思考、同理心。
轻流本身价值观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共情。共情除了是整个团队的价值观,也是女性更擅长的能力,因为女性包容性会更好,共情能力更强。
我在公司里是带领研发团队的,一般来说做技术的人都比较轴,也比较直,你要去说服他一定要从工程化、逻辑上去说服他。而前端业务人员处于一个尴尬处境的时候,他是不擅长用逻辑推导的方式证明哪些事是值得做的,更多传递的是客户的情绪和诉求。
这种场景下,我会更容易把自己带入到那个场景中,我会觉得自己是客户也觉得这个产品不好用,反过来当我们共情之后更容易把这些带到产品中,不会那么顽固,这是一个优点。
另外,以前我会觉得男生和女生在工作中差别不是很大,再后来我觉得女生是有自己的优势点的,比如以柔克刚。创始团队中至少要有一个女生的,这个女生会让沟通更顺畅,优化团队氛围。
孙乐: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希望在中国数字化转型的时代里,女性创业者能够擅用自身优势,将数字+创意商业进行到底,做出更多的商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