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年互联网新产品变少了,而且已经很久没有出过改变行业的产品了。
最近看到一种观点,有人说互联网凉了,已经不再适合创新创业。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
今天,跟你们聊聊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我是2011 年进入这个行业的,到现在也有十来年了,可以说见证并参与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起步和发展。
当我开始写第一行 Android 代码时,当时的系统版本是 2.1;当我开始写第一行 iOS 代码时,当时的系统版本是3.0。
10 年过去,Android 最新系统版本来到了 13,而 iOS 来到了 15。
微信是 2011 年 1 月 21 日上线的,从此之后的每一年,几乎都有一款堪称颠覆级的产品出现,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 2019 年。
如今我们用的今日头条、滴滴、微博、美团、抖音、快手等,都是过去 10 年出现的新产品。
同时,淘宝、京东、支付宝、QQ 等都完成了移动化转型。
不得不说,过去 10 年是一个精彩的时代。不仅孕育了很多新产品,也给行业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推动力。
我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展带动的。
那么,从 2020 年初开始到现在,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新产品变少了?为什么没有那些颠覆性的产品出现了?
其实,这跟行业发展周期有关系。
互联网是典型的由技术驱动的行业,技术发生更迭,就会带来新一轮的机会。
Web 1.0 时代,那时候大家刚刚开始上网,各种信息的线上化就成了当时的主流。
所以,在网上能看到资讯、能获取商机、能展示信息就成了当时的主要产品形态。
门户网站,就是典型代表。
Web 2.0 时代,网络上已经充斥了大量信息,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和交互。
所以,可以通过网络和现实中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能在网上实现商品交易。
社交网络,就是典型代表。
基于 Web 2.0 的移动化,是伴随着 3G、4G 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的结果。
这个阶段,原本的「在线」状态变得逐渐模糊,「永远在线」变成了常态。
通信技术的发展,让数据传输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我们不再需要通过网线去完成数据交换。
所以,移动应用的春天就来了。 移动支付、手机定位、即时通信的发展,都是技术升级的结果。
在这种大背景下,新产品会不断涌现,这是技术周期带来的必然结果。
但是,每一轮技术红利都是有窗口期的,已经霸占关口的产品会成为头部,新玩家如果无法提供明确的增量价值,挑战头部的可能性很小。
就以社交产品为例,10 年来没有哪一款产品能动摇微信的地位,即便有各种产品前赴后继。
回到现在。
通信、社交、娱乐、生活、交易等领域的产品已经呈现饱和态,新产品大多出现在垂直领域,做的是见缝插针式创新,或者是商业模式的调整。
这些产品有生存空间,但形成头部的可能性已经很低。
另外,我们对于新产品的认知往往集中在 C 端产品上,这是因为上两轮技术周期的产品都是以 C 端产品为主。
原因很简单,围绕 C 端用户的商业化变现周期更短、效率更高。
你看,卖你一个虚拟皮肤的赚钱效率是不是给你所在的企业开发一套系统更高?
如今有一个趋势,很多企业开始往 B 端发力,产业互联网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互联网将作为工具赋能传统行业。
这个信息很关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首先,这一轮技术周期下,互联网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过去 10 年的繁荣景象在未来这几年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脱虚向实,互联网技术和产品会作为工具赋能传统行业。注意,这里并不是把互联网当成基础设施,而是工具。
另外,传统行业拥有广大市场,互联网渗透率并不高。围绕这个领域的服务和产品升级,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能带动经济增长。
这些信号,会直接体现在如今大公司的战略、产品、以及运营走向上。
如果你未来要找工作,或许可以往这个方向看看,哪些行业正在逐步拥抱互联网,哪些行业因为互联网的工具属性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并不是市场规律,而是上层意志。
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还值得期待吗?
先说我的观点,值得。
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或许是该放下那些大想法、大梦想了,不要试图再创造一个颠覆级的产品去改变一切,除非下一个技术周期的出现。
相反,把互联网看成是一个工具,去发掘那些急需提高效率的行业,那里是机会所在。
新一轮技术窗口已经出现,人工智能、5G、区块链已经在一些行业得到了不错的应用,那里都是机会。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不要抱有一招鲜吃遍天的认知,否则很危险。
持续学习和拥抱变化是常态,也终将是常态。
不要觉得自己以前在某个领域积累的东西难以放弃,在选择面前,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年龄什么的更不是问题,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重来一次的勇气。
每一个时代,都有新人,这些新人没有过去的加持,但他们在努力创造未来。
对于我们这些老人而言,有什么不努力的理由呢。
互联网没凉,我们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