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即将到来的5月,丰田汽车再次发出了停产通知。

近日,丰田宣布,5月其位于日本本土的数家工厂将停产数日,原因是“疫情扩散等导致零部件供应不足”。此次停产涉及9家工厂10条生产线,将影响卡罗拉、C-HR、RAV4以及雷克萨斯LS、IS、RC、NX、CT、UX等车型,停产时间为1~6日不等。基于此,丰田表示,其5月全球销量将为75万辆,较此前预计减产10万辆,其中日本本土产量为20万辆,海外产量为55万辆。

零部件采购全球化的阴面

在日本本土,丰田共有14家工厂28条生产线。受疫情、零部件供应短缺等多种因素影响,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丰田已多次官宣减产或停产。其中,停产规模最大的一次涉及其在日本的14家工厂27条生产线,而停工时间最长的生产线曾历时38天。截至目前,丰田每个月都有工厂停产。

来源:Autoguide网站

之所以这样,零部件采购全球化似乎要为此“负责”。为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开拓新兴市场,近年来,车企及零部件企业加速向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当前,汽车零部件采购已经呈现全球化的趋势,其诸多优点自不必说,但在疫情爆发后,其负面效应也在逐步放大,车企因零部件供应瓶颈停产或减产已经是常态。中国和东南亚疫情造成的影响就是典型的例子。

由于有着区位优势,中国的零部件可以方便、低成本地到达日本本土。根据中国海关不久前公布的数据,2021年日本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第二大国家。因此,中国疫情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近期爆发疫情的吉林和上海都是汽车工业重镇,聚集了大批汽车和零部件企业。马自达于4月15日表示,受上海疫情封控影响,其供应商停产,部分零部件无法采购,导致其位于日本的两家工厂停产两日。随后丰田也发布了上述5月停产通知,宣布其日本9家工厂10条生产线停产事宜。

此前东南亚疫情的影响似乎更大一些。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丰田频繁发布停产通知。例如,2021年8月,丰田14家工厂27条生产线停产了1~10日不等。据了解,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车企在东南亚布局了大量产能,例如泰国是丰田的第三大海外生产基地,大量零部件企业也由此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地汇集。根据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统计,在日本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海外生产基地中,东南亚占3成,数量最多。这些地区生产的零部件不仅供应当地工厂,也出口日本。以线束为例,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数据显示,越南是日本第一大线束进口产地,2020年占比约为四成。

另外,意法半导体、英特尔、三星电子、美光、博通、德州仪器、英飞凌、恩智浦等半导体大厂都在东南亚设有生产基地,东南亚疫情加剧了“缺芯”危机。这些都导致零部件采购困难,日本汽车厂商不得不减产,涉及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三菱等。

当前,疫情还在全球蔓延,对于已经实现零部件采购全球化的车企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就像丰田在5月停产通知中所说的那样:“由于半导体不足、疫情扩散等,未来数月的前景还依然难以预测。”

地震成最大变数

除了海外市场波动带来的供应链动荡外,日本本土也并非风平浪静。地震可以说是日本汽车行业最大的变数,每一次大地震,日本汽车行业都要遭受一次冲击。例如,2011年日本福岛附近海域发生特大地震叠加海啸,还有2016年熊本大地震,2018年北海道地震,都使得日本车企减产。今年3月16日,日本福岛海域发生7.4级地震后,丰田、日产、斯巴鲁、电装、瑞萨等多家汽车及零部件、芯片企业的若干工厂一度停产。而在地震发生前,丰田已经对外表示,由于包括芯片在内的零部件短缺,将在4月、5月和6月将其日本工厂产量减少20%。

意外事件也如影随形。此前的瑞萨电子日本工厂起火事故自不必说,今年2月底,丰田供应商小岛冲压工业公司遭到网络病毒侵袭,系统瘫痪,导致丰田日本工厂在3月1日全部停产,损失了大约1.3万辆的产量。

可以说,地震、疫情、芯片短缺、俄乌冲突等多种因素给日本汽车供应链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车企崇尚的精益生产模式使得企业零部件库存并不高。当然,日本车企已经开始有所准备,在2011年的大地震及海啸摧毁了丰田的供应链之后,丰田提出了“业务连续性计划”(BCP),决定定期囤积关键零部件。例如,丰田要求供应商为其储备两到六个月的芯片。也因此,至少在“缺芯”之初的数月内,丰田产量并未受到影响。

当然,日本汽车供应链面临的挑战,可能只是全球汽车供应链的一个缩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较为可行的办法可能就是增加供应链安全系数,例如原本5天的零部件储备,可以适当增加到10天、15天或者更久。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则告诉记者,国内汽车供应链相对来说更有韧性一些,而日本车企更依赖东南亚等地的零部件进口,且长久以来形成了固有的供应链体系,短期内很难改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