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机器代替人”的变革已然到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海内外快递和外卖行业迅速增长,而“最后一公里”配送作为客户接收货物的最终环节,也是让众多配送平台头疼的难题所在。

目前末端配送是以人工投递为主,为了提高末端配送效率,众多互联网巨头如美团、京东等开始加码机器人末端配送,一场“机器代替人”的变革已然到来。这一场变革,经历了启动期和高峰期,也经历了低谷期和爬坡期。

作为一家机器人配送领域的新兴科技企业,真机智能也希望通过“户内外通用小型移动机器人”来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资料显示,真机智能创立于2016年,目前已开发了三款产品:「真机小黄马」MINI-最后一公里配送机器人、「真机青翼蝠」MINI-户内外通用无人巡控机器人、 「真机青道夫」MINI-户内外通用商用清洁机器人 。

创始人刘智勇说:“相比于海外公司,中国公司往往拥有更强的供应链能力和生产能力。我们的真机小黄马的机器人末端配送在海外已经进入商业化运营的阶段,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

选择户外小型移动机器人作为创业赛道,是由于刘智勇儿时就对机器人很感兴趣,他曾在报纸上发表一些和机器人相关的文章,到中学时代开始着迷于计算机编程。为了追随自己的热爱,刘智勇以全额博士奖学金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计算机系,跟随机器学习和移动机器人方向的学者做研究。但在博士一年级的时候,刘智勇却选择了休学创业。

谈及这个选择时,刘智勇认为,当时恰恰是创业的最好时机,“本质上我希望追求的是更广义的创新和更广泛的社会贡献。那时我已经掌握了移动机器人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且当时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人力成本的提升、最后一公里难题的迫切,都让最后一公里无人配送机器人的市场机会变得更大了。”刘智勇表示。

因此刘智勇选择回国创业,并于2016年创立了真机智能,“那一年我们只有知识、激情和理想,而没有成熟技术、市场和资金。当我去参加一些创业路演时,那些老师也会觉得‘团队很好,就是事情太离谱了’。”刘智勇表示,虽然当时的户外小型移动机器人技术成熟度不高,但清华x-lab、清华大学创+等创新平台还是给予了团队支持。

通过清华x-lab创新创业空间的支持,真机智能团队获得了5个工位,招募了一部分的优秀实习生和初级工程师来打造户外小型移动机器人样机。

经过了数月的打磨,2016年12月真机智能在清华x-lab推出了第一台户外小型移动机器人样机,2019年4月,公司将第一批真机小黄马样机交付给海外的即时配送集团进行概念性验证。截止到2022年7月,真机小黄马配送机器人完成了数万单配送任务。同时真机智能也完成了3次融资。

“我们拿到的第一笔融资,来自于国际著名的孵化器Plug And Play(璞跃中国)。当时我们的产品被媒体报道后,很快就收到了他们抛来的‘橄榄枝’。”刘智勇表示,投资方看好的原因一是机器人末端配送的市场足够大,二是当时是个非常好的时间点,三是团队优秀的技术能力。

目前,真机智能在浙江湖州自建了工厂,并规划了3条产线来对应小型移动机器人的生产,年产能可达每年1000台。

在商业模式上,真机智能一是面向海外即时配送集团直接销售小型移动机器人,二是面向国内即时配送平台通过提供机器人配送服务来收取费用。刘智勇表示,海外单台机器人的回本周期是两到三个月,时间非常短,这让客户的购买意愿很强。而国内的人力成本目前较低,回本周期需要五到八个月。

真机智能现在的海外订单占总体营收的70%~80%,并且真机小黄马已在海外实现批量化部署和商业化运营;同时真机智能在国内与达达即时配送集团合作,在北京进行试点运营。目前真机小黄马总计在商业环境下的运营里程超80万公里,核心客户也是连续4年复购。

刘智勇坦言,在市场推广上,“我们大部分企业级客户都是通过邮件主动联系我们的,而且经常有海外媒体报道我们标杆客户的使用案例,这也让我们收到了很多销售线索。”

未来,真机智能将以现有的海内外代表客户标杆案例,并在同类型的即时配送集团中进行客户拓展,同时在产品方向上,会将现行的真机小黄马机器人提升至超越配送员的速度,并研发足式无人配送机器人实现点对点配送。

刘智勇表示,目前自己90%的精力都集中在提高技术上,“如何让户外小型配送机器人跑得更快、服务更好以及满足新阶段的客户需求,是我们现阶段需要攻克的核心关键点。”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