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虎 点睛 : 字节裁完,阿里裁,阿里裁完,腾讯裁。
来源:伯虎财经 文 | 唐伯虎
一场“萝卜蹲”游戏上演了。
3月13日,“阿里裁员”、“腾讯裁员”的话题相继上了微博热搜。
有传言称,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会在未来几周进行大裁员。腾讯预计裁员 10%~30%,阿里裁员30%。
这是什么概念?阿里去年财报显示员工规模超过了 25 万,而腾讯财报则称员工规模超过了10万。
按照中位数的裁员20%估算下来,将意味着阿里“砍掉”5万人,相当于半个腾讯;而腾讯也要缩减掉约2万人,可以说是个夸张的数字。
消息一出,整个互联网都炸开了锅。有网友甚至评价,“真正的断臂求生,看谁的现金熬过今年。”
伯虎财经看了下,如今阿里、腾讯未作出声明回应,真假尚未可知。但是也不禁让人疑问,今年的裁员潮提前来临了?
在百度上,搜索“大厂裁员”会出现4060万个词条。在新浪微博上,搜索“裁员”,弹出的是各大互联网公司裁员的话题。
裁员,成为大厂不可避免的关键词。
大厂拉响“警报”
早在去年11月,就传出阿里裁员2万人的消息。随后,阿里官方出来辟谣。
从阿里巴巴披露的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来看,阿里巴巴营收2057.40亿元(市场预期2093.8亿元),同比增长33.81%,净利润450.68亿元,同比下滑5.19%。
对比第一季度,阿里巴巴第二季度营收2006.9亿元(市场预期2061.7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285.2亿元,同比下滑高达39%。
去年阿里的财报也反映出阿里的增长在减速,净利润更是直线下滑,内部自身的管理运营和战略布局自然有优化必要。
而上周,阿里旗下MMC事业群就率先计划裁员,裁员数量约20%,目前多个业务线已经初步敲定裁员名单。
紧接着是腾讯,今年2月腾讯PCG旗下社交电商产品小鹅拼拼业务几乎解散,腾讯的回应是业务调整,员工可选择内部调岗。
为什么大厂相继裁员?我们从中概互联的股票走势上可见一斑。
以中概互联网ETF为例(跟踪中概互联股票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我们来看看中概互联股票的走势:
(图源知乎用户:十七而已)
从数据来看,2021年2月至今,中概互联ETF全年呈下跌趋势,从2021年2月10日2.57元的高点跌至如今的1.02元(数据截至2022年3月11日),跌幅达60%。
粗略估算,自2021年高位以来,中概股公司总市值累计缩水已超6.3万亿元(数据源自Wind)。
今年3月11日,中概股就遭遇了集体暴跌,近90只中概股跌幅达10%以上。滴滴跌超44%,创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盘中一度跌幅接近50%。腾讯、阿里、美团、京东、百度、拼多多等大厂跌幅4%-12%不等。
(图源 知乎用户: 十七而已 )
从数据上来看,大厂裁员与组织架构的频繁调整,自然不足为奇。
滴滴在美股一夜下跌了44%,相当于直接腰斩。市值跌破了百亿美元,只剩下91亿美元。
大跌背后,早有迹象。滴滴曾对外表示“对橙心优选的投入不设上限”,如今橙心优选产品下架,供应商清退,多位行业人士透露,橙心优选将于3月底彻底“关停”。
而前段时间,滴滴也开始了大裁员。今年1月中旬开始,滴滴创新事业部R-Lab就进行了裁员,国内业务全部裁撤,国际化外卖技术团队则并入国际化部门。
旗下网约车、两轮车、货运等各条出行业务都收到了裁员通知,总体裁员比例约为20%。
一位滴滴员工就透露,滴滴今年的年终奖2月底才会发放,而被裁撤的员工,整个2021年的年终奖将全部扣除,裁撤补偿只给了3个月的薪资。
如果说滴滴是“黑天鹅”,那么本次跌幅超10%的百度也面临着调整。
从百度2021年Q4财报来看,营收有所上涨,但净利润出现严重下滑。
目前,百度的业务分为核心业务和爱奇艺。核心业务分为在线营销业务和非在线营销业务,其中在线营销业务主要为广告业务,非在线营销收入主要为云服务和其他人工智能驱动的业务。
从业务收入占比来看,百度正在逐渐摆脱以广告业务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向人工智能方向。
一方面游戏行业受市场监管影响,一方面PC搜索向移动搜索转型,百度相关业务也进行了优化。
2021年12月,百度进行了第一轮裁员。先是裁掉试用期应届生,12月又开始百度网盘、搜索架构、自动驾驶和直播业务的裁员,游戏部门则全部裁掉。
短短不到1个月,百度又开始了第二轮裁员。从今年1月开始,据百度离职员工称,大多数部门都在被裁撤之列,基层员工、中层、高层都有涉及。百度的回应是,裁员人数在10%以下。
中概股的暴跌也预示着,今年比往年更加难。
2022年以来,新浪微博、美团优选、小米、快手、拼多多、字节跳动战投部等均有传出裁员消息。
大厂拉响了“警报”,比起往年的“财大气粗”,大厂也开始节衣缩食。
为什么都在裁员?
如果回顾去年的裁员寒冬,不难理解这一动作。
2021年,出现规模化裁员的互联网公司至少34家,包括字节跳动、快手、爱奇艺、百度、携程、贝壳等。
重灾区是在线教育、游戏、房地产领域,大公司开始断臂求生,中小型公司则宣告倒闭。
那么,今年情况有所好转吗?
伯虎财经统计了下,截至2月底,就有至少22家公司裁员。个中原因,常见这四个:1.营收亏损;2.组织架构优化;3.新业务线的试错;4.环境变化。
比如前面伯虎财经提到的橙心优选,正是由于营收亏损,无奈最后关停项目。
去年,橙心优选业务大范围收缩,多个主要城市的业务陆续关闭。
社区团购业务从一开始就进入“烧钱大战”,美团、拼多多、滴滴三大互联网公司不计代价,不追求盈利,全力争第一。监管部门出台“补贴禁令”后,滴滴的主营业务与社区团购由于缺乏有效的业务联动性,对于生鲜、电商、供应链方面也缺乏经验,整体订单量落后竞争对手。
从斥资数百亿到最后流血不止,如今在滴滴公司的组织架构上已看不见原来的橙心优选事业部。
滴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两轮车、网约车、货运、中台、总部+区域,今年总体裁员比例约为20%。
裁员的背后,是亏损不断。自2021年7月起滴滴app下架至今已经有7个月时间,7个月的用户0新增,意味滴滴的DAU长期在下行(不可能没有人卸载)。
2021前三个季度滴滴亏损491.63亿元,这是什么概念?我们用长视频来对标一下,爱奇艺十多年一直在亏损,而爱奇艺2021前三季度净亏损17.34亿元,滴滴大概亏损了爱奇艺的20-30倍。
当然,像滴滴这种属于亏损比较严重的。对于大多数大厂而言,裁员则是组织架构的优化。
比如阿里飞猪,今年2月传出裁员名单里,技术、运营都有名额比例,且多名运营、技术被约谈,涵盖用户增长等部门。
同时,京东部分部门也开始裁员,已知包括京东健康、京喜拼拼等。其中,京东健康分部门最多裁员30%-50%。
一位京东内部员工就描述:“先是小组长跟组员一个一个聊,有的小组长恶狠狠的跟组员说,必须今天做决定,要不N+1就变成N了。”
美团,也加入了这次的裁员大潮。前不久刚刚调整了组织架构,高级副总裁陈亮被架空,美团买菜、快驴、优选合并。这也意味着,部门换帅、裁员将伴随发生。
除了必要的组织优化,还有不断试错的业务线。
拿小鹅拼拼来说,可以说是腾讯在电商上的又一次尝试。由于平台业务调整,小鹅拼拼于2022年2月23日零时起停止运营。4月30日起,小鹅拼拼所有小程序将停止全部服务。
上线一年多,小鹅拼拼真实的交易规模无从查证。留下的最后痕迹,是其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485条投诉,涉及“虚假发货”、“诱导欺骗消费者”、“售卖假货”等诸多问题。
一位接近小鹅拼拼人士就透露,此前类目外包员工几乎被全部清退,正职员工已经在争取内部转岗或寻找外部机会。
内部赛马早已是大厂的常态,快速试错快速关停。在小鹅拼拼下线后,近期腾讯在微信端又内测了一款团购工具小程序“鹅享团”。
除了前面说到的不赚钱、降本增效、快速试错,环境的变化也成了裁员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实体经济大受冲击,大量企业面临倒闭,随之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在线教育、旅游业、餐饮业、地产业、娱乐产业等领域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洗牌。
消费带不动,随之带来的影响是,占大厂大头的广告营收,增速也在放缓。
此外,互联网红利终结,过去依靠流量支撑起来的公司如今流量见顶,大厂只能在存量市场博弈。
在新的颠覆式技术未出现,市场规模跑不起来,利润又被不断挤压时,大厂们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今年1月,字节跳动就迎来组织调整,将战略投资部一锅端掉。内部员工称公司连夜裁撤了百人规模的战投部门。
而部门的裁撤,外界猜测与近期的“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有关,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投资今后可能面临更严苛的监管。
大厂之间的内卷成了常态,大厂内部的互卷也在上演。
去年尾,一名百度员工就提到,有不少部门现在HC锁了,“只看到有人离职,没有招人,11月没有任何人入职”,现在他一个人干着两人份的工作,据他了解,有业务线预算缩减,并划分了更重的考核指标。
一名腾讯PCG事业群的员工也表示,现在“整个部门都在拼业绩,比前段时间KPI压力大很多。”
曾经,知乎上就有个热帖爆料:腾讯前员工去年年底绩效考核被打2星,导致这位员工“失眠焦虑、身体心理都接近崩溃”。
比如广为流传的“271分配法”。企业对员工一年两次考核,其中20%的比例对应为优秀员工,70%的比例对应为普通员工,另外10% 的比例则是对应需要改进的员工。
换句话说,即使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也必须有一部分人出来背低绩效。最后的结果是,大量人才出走最后倒逼创业。
不仅绩效上抓得更严,一些福利开支上也在缩减。
一位爱奇艺员工感受到了异样,去年11月保洁阿姨被精简,工位的垃圾桶被取消,换成了定点的大垃圾桶。“连日常从行政那里领的抽纸,都统一换成迷你版的了,小了快一半”,他说。
还有爱奇艺员工提到,2021年开始各种福利都在精简,“端午的粽子,以前人手一份,后来变成抽奖,中奖的人才有机会在公司参与包粽子。”
大厂裁员,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业务增长遇挫,存量市场只能拼“续航力”。
大厂进入存量时代
当下,整个互联网普遍进入这样的现状:同质项目卷变现效率,异质项目卷存量渠道。
大厂们的降本增效之路还在继续,未来的路如何,还是未知,但放慢速度是大势所趋。
在2021年Q3财报电话会议上,马化腾展望未来时就表示,“我们每年员工在以超过30%、40%的比例增长,至少在2022年,会更加温和”。
快手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没有大幅增加人数的计划。可以肯定的是,人员缩减,依旧是2022年互联网大厂的关键词。
一位猎头感慨,现在的互联网人需要认清现实,快速的接受现实,不能把前几年的行情,当成现在的行情来看。
“如果你在公司一直原地不动,让人力部门感觉你是在养老,是非常危险的”,一位互联网人士提醒道。
对于大厂而言,互联网集体从流量向科技型业务转型,注定要经历一些升级的阵痛。
而大浪淘沙下,那些稳扎稳打的、不断修炼功夫的公司,将会脱颖而出,守住山头,迎来春天。
大厂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