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的雨后,祁连山上云雾缭绕,山脉连绵,在葱绿的山峦下,成片的青青草原和青稞、油菜犹如一幅油画,穿行其中,人若在画中游。

汽车驶进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仙米乡祁连山国家公园区域,在讨拉沟管护站辖区的材龙沟,记者看到一片植被茂密的草场。这里原来是浪力克铜矿,于2015年关闭后,2017年实施了生态恢复治理。

讨拉沟村村民谢环角指着草场告诉记者,昔日的矿区恢复成草场,他开心不已,如今他的身份是生态管护员。


(资料图片)

祁连山,连接着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是涵养青海北部和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这里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一段时期,过度开采给这里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开山碎石、植被破坏……

2020年祁连山木里矿区非法采煤事件曝光后,青海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动员部署会,并开展排查,全面关停工矿企业,全线铺开修复整治工作,全面启动祁连山南麓祁连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实施以木里矿区为龙头、覆盖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并以此推动建立健全体制完善、法制完备、管理严格、保护到位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汽车一路颠簸在仙小公路,在深入讨拉沟40多公里后,在银灿铜矿北坡生态恢复治理点上,已看不出明显的矿区痕迹。

“为了更好地恢复草场,我们在矿点生态恢复治理过程中,采取刷坡、平整、种草、封育四项措施,种植适宜生长的本土品种,披碱草、旱地早熟禾、中华羊毛,用人工混合撒播,采用无纺布固土保墒,最后用网围栏进行封育。”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源县分局干事李占庆说。

“我们恢复治理后全部用网围栏管护起来,种草恢复不容易,不能让牛羊啃食了。”提起管辖范围内的每一个山头、沟口和坡地,祁连山国家公园讨拉沟管护站站长王玉平都如数家珍,30年的林业管护经历,让他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绿色生态卫士。

2021年3月,青海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政、公安、林业草原五部门联合印发《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矿业权退出工作方案》,明确了任务分工、完成时限,海西州、海北州政府及相关部门有力有序推进矿业权退出工作。截至目前,78宗矿业权已全部关停并公示注销,全面完成整治修复,通过省级和州级认定、验收工作。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项目服务中心主任马良义介绍,青海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关停并清退区域内所有的矿产开采活动,并对采矿以及一些无主体矿形成的渣山、矿坑等通过裸地土壤重构、乡土草种补播等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实现植被复绿面积达到0.47万公顷。

3年多时间,青海退矿复绿取得阶段性成效,不仅初步改善了祁连山南麓的生态环境,也扭转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以及人民群众的发展观,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理念之变是驱动力,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全面实现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发展目标,青海与甘肃两省管理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并共同签署了“协同保护管理协议”。全面建立跨省域的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及生态保护机制,共同研究保护与发展问题。

前不久,祁连山国家公园司法协作联席会议暨法治论坛在甘肃省张掖市举办,来自青海与甘肃的三级相关法院、林草行政机关,实地调研祁连山国家公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和司法修复情况,共商共研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司法协作。两省高院签订《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推动建立“联动联创、共治共享”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同机制。

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泽军说,青海法院依托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管护地同步设立18个生态环境司法服务站,协同省林草局设立全省首个生态保护司法协作修复基地,全方位构建“案件审理+司法宣传+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的司法保护体系,探索出具有青海特色的环境司法模式。(本报记者 石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