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万人选择移动生活方式,全世界的工作和创业生态正在重构。
创业邦(ID:ichuangyebang)原创
作者丨于玮琳
(资料图片)
编辑丨信 陵
题图丨图虫创意
身体和灵魂只有一个能在路上吗?
如果你既想环球旅行,又想创业,自己当老板,怎么办?那就做个“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吧。
所谓“数字游民”,指的是那些依托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在世界各地边旅居,边工作的“现代游牧民族”。
咨询公司Instant Offices的报告称, 2022年全球已经有3500万数字游民(美国约占50%)。到2035年,这个群体将超过10亿人。
在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中,多数人维持生活的方式是远程工作、自由职业、或是通过互联网做投资,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更具挑战的人生模式:创业。一边旅行,一边做自己的产品,做一个游牧企业家。
根据全球最大的游民社群Nomad List的实时报告《2023数字游民现状》,虽然多数人是全职或自由职业“打工人”,但有16%的人将工作内容标记为“初创公司创始人”。
图源:Nomad List:The 2023 State of Digital Nomads
旅行是人类的原始冲动。数字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疫情加速的远程办公、年轻人对高自由度和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各国政府的开放政策,都在催生一种全新的、更适合年轻人的工作和创业生态。
边旅行边创业,可行吗?
Jarod是数字游民圈的名人,是中文互联网最早的一批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实践者。
地质学专业出身的Jarod曾在勘探行业工作了几年,之后做过一个以“筷子”为主题的网站,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切入电商,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2014年,他读到了一本被誉为数字游民启蒙圣经的《每周工作四小时》,书中所阐述的“如果你能获得工作时间和地理位置自由,你的财富将自动增值3-10倍”深深打动了他,并最终成了他新的创业方向——做内容,搭建一个数字游民的网络社区。
内容创业其实就是做互联网自媒体,这大概也是数字游民最容易想到的创业方式。
Jarod信奉美国《连线》杂志创办人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1000个粉丝理论”。在2008年的一篇文章中,KK写到,“网络时代,一个内容创业者,比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设计师、或者作家等,如果能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每人一年支付100美元,创作者就足以维持生活,持续创作。”
Jarod通过运营“数字游民部落”网站及相关公众号、社群、知识星球等,为关注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群体提供咨询服务。现在,他已经拥有1600个订阅会员,凭借会费和付费咨询以及投资等方式,Jarod声称他的收入足以维持他和妻子在世界范围内旅行。现在他已经旅居过五大洲上百个城市。
图源:“数字游民部落”官网截图
Jarod甚至得出的结论是,创业是最适合数字移民的生活方式。“相较于自由职业,创业会带来更强的满足感、安全感以及被动收入”。
Jarod告诉创业邦(ID:ichuangyebang),当工作伙伴远在大洋彼岸,再加上时差等因素,管理确实是较大的阻碍,但“这并不意味着聚拢更多人的互联网创业不能成功”。
这方面,接受数字游民文化更早的西方有更多的案例。
Eli David是一名年轻的以色列企业家。自2010年以来,他平均每两个月换一个国家旅行,但于此同时创办并管理着两家公司StarutupBlink和LingoLearn。前者从事全球初创公司生态研究,后者是一家在线语言学校。
在旅居创业之前,David是一名朝九晚五的会计。之后,婚姻破裂,已经先后被两家公司辞退,让他重新开始思考人生,并选择了环球旅行+创业之旅这样一种奇特的生活方式。
David说,边旅行边创业并非常人想象的那么浪漫。他只有周末才旅行,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9小时、睡眠7-8小时,步行锻炼一小时。不过,他非常享受在世界各地共享办公空间工作的场景。多数时间,他要么是回复邮件,要么是通过Skype和全世界的伙伴开会,包括和固定在苏黎世办公的联合创始人讨论问题。
迄今为止,David已经去过70多个国家,并在40多个国家居住过。工作和旅行之余,与Jarod一样,David还运营着自己的数字游民社区becomenomad,传播数字游牧文化。
放弃之后
如果说Jarod和David的影响力局限在数字游民群体的话,Sahil Lavingia的创业故事甚至撼动了美国的创投圈。
2011年,19岁的Sahil Lavingia从Pinterest离职。他是这家著名的互联网初创企业的二号员工,但他放弃了Pinterest的大笔股权,创立了一家虚拟产品买卖平台Gumroad。
和多数硅谷创业者一样,Lavingia当时的想法就是融资、扩张、上市、套现、退休,这一过程越快越好。
2012年,公司连续获得两轮总计800万美元的融资,公司开足马力扩张。2014年11月,公司遭遇了成长瓶颈,之后的几个月,团队的运营数据依然没有达到B轮融资的门槛,现金流开始出了问题。
公司面临的选择很简单,就三条路:
1. 关门,把剩下的钱还给投资人。Lavingia琢磨别的事。
2. 把公司卖掉,能卖多少钱算多少钱。创始人不想干了,投资人也拦不住。
3. 把公司缩小,创始人低成本运营。
此时,Lavingia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一面。
他相信平台做的事对于平台的用户非常有价值。虽然关门和出售是更容易做出的决定,但Lavinia认为,做一家能帮助用户的小公司虽然不是了不起的商业成就,但也是一种人生追求。于是,Lavinia裁掉了全部20多位全职员工,剩下的员工都转型为数字游民,通过互联网远程办公,包括创始人自己。
这样的工作方式,让Gumroad不再可能成为价值10亿美金的独角兽,但Lavinia却获得了一项新的财富:自由和时间。他不再考虑资本的压力,并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运营公司。
有意思的是,“佛系”创业反而让公司的运营变得良性起来,正向现金流开始出现,投资人又开始兴奋起来,但Lavingia已经不再回头,他认定了数字游民的创业方式,不再和追求“做大做强”的硅谷创投圈来往,同时逐步回购投资人的股份,把公司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Lavinia说,“我现在觉得自己很成功,虽然成功的定义和当初想的不一样,并不是打造出价值万亿才能算成功。”
做一家小公司也未必轻松,但Lavinia更享受对时间的自由支配。
数字游民大潮,中国的机会在哪
毫无疑问,数字游民大潮已经席卷全球。
据报道,截止目前,全世界已经有25个国家开放了数字游民签证,更多的国家即将跟进。它们包括欧洲的西班牙、德国、捷克、葡萄牙、意大利;加勒比海地区,南美的巴西,以及亚洲的阿联酋、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点是: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希望借助数字化和远程办公大潮吸引有高素质年轻人前来旅居。
数字游民签证,往往意味着能获得相应的优惠税率、较长的停留时间,甚至配偶及子女可以一同申请。不过,数字游民签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门槛,如克罗地亚要求申请者月收入不低于2300欧元,冰岛更是要求达到7100欧元。
根据Nomad List的数据,最受数字游民欢迎的城市是:日本的东京、葡萄牙的波尔蒂芒、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哥伦比亚的麦德林、泰国的苏梅岛和清迈,以及西班牙的马德里等,而目前还没有中国城市上榜。
图源:Nomad List:The 2023 State of Digital Nomads
中国不乏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和优秀的基础设施,为何无法成为全球年轻人向往的旅居之地?
旅居近十年的Jarod认为,受数字游民喜爱的城市需要具备以下特征:气候宜人,基建过关,生活成本低廉,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已有成熟活跃的数字游民社群等。
Jarod相信中国一定会出现全球数字移民聚集地。他判断最先的试点可能会出现在海南。一位经常在海外旅行的企业家同意Jarod的判断。他说,海南是经济特区,有自贸港,也是旅游大省,未来不排除在省内特殊区域对来自海外的旅居人员实行特殊政策,包括签证、税收,以及互联网防火墙管理的试点。
对于当下国内的数字游民生态,Jarod比较看好云南大理,因为当地已经聚集了一群专注于内容创作、艺术领域、Web3行业的数字游民群体。“无论外国人还是本国人,目前中国数字游民生态发展的最大难题在于‘社群’,从硬件角度还是旅游资源来说,中国真的太丰富了,但社群的氛围还远远不够”。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