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培在疯狂内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道总有理(ID:daotmt),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不知什么时候,学车成了年轻人最头疼的事情之一,几大社交平台上网友的学车经历简直能够上演一部情景喜剧。

近日,学车之路上又出现了一个小波折,广大学车狗证一到手就立马卸载的“驾考宝典”在全国多个地方被驾校教练抵制,不少学员都接到了同一条消息:不要再使用驾考通、驾校宝典、驾考精灵、元贝驾考等第三方软件登录交管12123APP,如果不听劝,学车用户的交管12123账号会被拉黑,考试也无法预约。

尽管这则消息还没有明确的官方通报,但根据多家媒体调查,国内用户数量最多的驾考宝典的确被驾校大幅度抵制。7月末,驾考宝典发布声明,称平台遭到抵制是因为竞争对手恶意抹黑。

真真假假,一时间让本就头疼的学车党更加茫然。学车生涯一波三折,就在驾考宝典出事前不久,在同一个七月里,曾经请得起林志颖代言的YY学车也突然被爆出倒闭。有意思的是,很多学员科一还没过,一回头却发现驾校不见了。

那些年,死掉的网红驾校

细数这些年来,红极一时的驾校说崩就崩。

2022年7月8日,有网友爆料YY学车总部办公室人去楼空;去年9月份,曾经广告满天飞的猪兼强宣告破产;再往前看,2019年10月,OK学车倒闭;2018年9月,凸凸学车发布公告,宣布平台停止运营……冥冥之中,殊途同归。

即便是奄奄一息,但它们依旧活在学员无休止的投诉中。以YY学车为例,大部分学员的学费在3000到6000左右,根据不完全统计,平台至少需要退数百万学费。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YY学车的投诉达到2364宗,猪兼强的投诉量达343条,至今无一回复、无一完成。

当然,如今遍地狼藉并不意味着没有风光过。

至少在五六年前,互联网驾校平台的日子过得分外滋润。有资料显示,YY学车半年时间就实现盈亏平衡,而猪兼强在2015年时月销售额达到3500万元,2014年至2019年,猪兼强5年内累计融资2.4亿元当时有媒体做过测算,猪兼强号称有20万学员,如果按人均5000元的学费来估算,那么猪兼强的驾驶培训学费收入就高达10亿元。

就连58同城都曾眼红这门生意,还推出过58学车,只可惜,好景不长,不过短短数载而已,这个领域里的活跃者几乎团灭。到底是时代的残酷,还是这个领域命途多舛?事实上,随着国内机动车保有量越来越多,驾培生意不可小觑。

有数据显示,国内每年至少有3000万学员需要接受驾驶培训,远远大于考公之类的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以7月份的最新数据为例,2022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的机动车有1657万辆,新领证驾驶人1103万人。按理说,驾培的生命力应该十分顽强。

而现实正好相反。互联网驾培为何死得那么快?

首先,这些企业赚得多,花得也不少。猪兼强自2014年创立后的4年间,累计投入营销费用超过4亿元,YY学车总支出的五六成也都用在了营销上,2019年,YY学车光在请林志颖代言这一项上就花了五六千万。

除了基本的驾培业务,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但月狐iAPP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在线驾考类APP的30日活跃留存普遍处于10%以下的较低水平,就连行业龙头的驾考宝典,2022年上半年MAU的峰值为3月的2058万,较四年前的同期降幅接近40%。

2018年,驾考宝典互联网广告业务的营收高达1.17亿元,同年,汽车导购信息服务营收也超过3400万,占比接近17%。到2021年,这两项业务收入出现明显回落,广告业务收入仅剩9050万,汽车导购信息服务收入更是锐减超60%,仅剩1157万。

流量变现在肉眼可见地萎收。

当然,这不是它们最终走向末路的关键。互联网驾培被诟病最严重的就是经营模式,以YY学车为例,YY学车虽有自营驾校,但大多仍是与其他驾校合作。坦白来讲,与其说YY学车是一个驾培企业,倒不如说是一个引流平台。

据悉,YY学车与驾校、教练之间存在YY、YA、YB三种合作模式。除了第一种直聘,剩下两种,YA模式是指其他驾校与YY学车合作,平台负责宣传引流、提供学员,驾校负责提供场地与教练。YB模式是指教练个人与YY学车合作,教练个人负责承担场地费、油费等,平台负责提供学员。

似乎无论是A还是B,平台都很难去把控学员学习的一整个过程,大量投诉成了企业走向灭亡的一个恐怖预兆,只是没有想到,预兆这么快就成了真。

智能驾培在疯狂内卷

学车究竟有多难?除了游荡在驾校里,学车党回去也不忘跟着短视频一遍一遍在脑海里进行灵魂演练。

在B站上,《科目二驾考教程详解》被播放量217万次,有1.4万发弹幕飘过。抖音“科目二”话题视频播放量70亿次,“科目三”播放量58亿次。学车过程中,驾驶技术能不能熟谙于心是其次,大部分人在教练的毒舌打击下就已经打起退堂鼓。

网络上一度流传着教练常用语录,无时无刻不在劝退广大观望者。如何跟教练避而不见,还能顺利拿到证成了这届学车党的一大心病。互联网驾培的领域方向也逐渐从平台服务向培训方式转移,机器人教练、AI培训、智能硬件……纷纷内卷起来。

例如2021年7月,木仓科技推出了多款智慧驾培硬件产品,包括智能教练、智能模拟器、路考仪和驾校智慧管理PaaS平台。成立于2016年的派学车,早在2020年就大力布局VR智能培训系统,目前已拥有10个VR场馆、200+VR设备、3个AI场地、70+的AI车辆。

无独有偶,曾经孵化出超级驾校的“车轮”也在进行软件加硬件结合;2019年10月29日,全国首个“智能驾驶培训示范基地”在东方时尚驾驶股份有限公司启幕,开创了全新VR+AI智能驾培模式;2020年9月,易显科技发布机器人教练5.0版本,据说能从五个维度上为驾培机构赋能。

智能驾培能否改写行业早夭的悲惨命运?

首先,科技练车的炫酷与新鲜感精准地集中了大部分学员的心。此前成都有一项市场调查,未学车的人中完全愿意接受AI学车的有70.89%。而对于驾校而言,相比于传统驾校教练训练,智能化驾培对于人员、场地、学习周期甚至是环保都有一个很高的效率输出。

据悉,智能驾培在同等时间内的服务效率可提升200%。以易显科技的机器人为例,如果一个教练带30+台机器人教练,每年可以为驾校节省95%的人工成本;机器人教练每年可以为驾校减少车辆碰撞维修费10000元左右;同时,相比传统人工教练,机器人教练自带流量,可以带来宣传效应,能够为驾校节省营销费用。

数据显示,2019年易显机器人教练成功帮助驾校实现了32%的学员增量,合格率平均可以提升10.88%。可想而知,如今的驾培行业急需一个新方向调转车头,不说互联网属性的驾校,就连传统驾校都乐得其所。

以交通安全为核心的多伦科技,旗下的一个智能驾培平台在去年上半年里注册的驾校数量新增227所,注册教练员数量新增5770人,注册学员数量新增92万人,上半年活跃人次达3286万人次。

不过,智能化无法在短时间内普及,大部分驾校还是人工为主。但无论未来如何,这都成为了一个行业转变的支点,毕竟不谋新,便会亡。

被玩坏的学车生意

驾校比学员多,这是很多学车党在练车过程中的真实感受。

公开资料显示,全国正规注册的驾培机构达19741所,教练车80万辆,教练员92万余人,年培训能力近6000万人,但事实上,从2016年以后,国内的驾校年培训量增长率就在逐年降低,为了拉人头,附加服务、价格战、新辟业务……每个驾校都在寻找活下去的机会。

特别是2020年后,当年全国新领证驾驶人数量达2231万人,比2019年减少712万人,下降24.19%,创近五年来的新低。与之有明显对比的是,驾校产能利用。2020年以后,由于外部环境突逢巨变,大部分人的学车计划与买车计划都无奈延迟。

驾校教练车几乎成了闲置品,根据南京驾校网的数据,有40.93%的驾校产能利用比率不到50%,只有3.16%的驾校存在产能缺口。毫无疑问,驾培供应过剩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恶性竞争。

价格战是最令行业头疼的,从前学车动辄五六千起,现在在活动期间甚至1800就能拿到驾照。根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驾驶培训分会调查,这两年,有43%驾校收费价格在成本线附近,超过50%驾校下调了学费价格。

明面上一片和谐,背地里未必如此宁静,驾校经营能不能撑得起一场场价格战尚另当别论。要知道,2020年以后,高达67.1%的驾校认为经营成本继续在升高。成本线附近的学费无疑会造成两种后果,要不服务质量堪忧,要么后续收费乱象。

《法制日报》曾经报道过,不少学员在交了学费之后,科目二、科目三考试前还要各交1500元的考前跑场费和保过费,那么算下来,其实所谓的优惠不过尔尔。而裁员大潮也席卷了整个驾培行业,2020年以后,有44.08%的驾校通过自然减员和主动减员,减少了在职员工的人数。

驾校一本生意经,如今可以杜撰出多个版本。眼见学车的钱越来越难赚,驾校的新增业务也渐渐提上日程,不少驾校都开辟摩托车教学来曲线救国。不可否认,摩托车学驾考证人数攀升是这两年来,驾培行业的一大亮点。

单从北京地区来看,2020全年约有超5万人考取摩托车驾照,全年大概有16万人学摩托车驾驶,摩托车的培训班的收费大概是1000-2000元,几乎能跟一次优惠性汽车培训相媲美,但培训周期却远远比后者要短。

除了摩托车,更有意思的是,有些驾校做起了“专车”生意。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频频出故障,从2020年6月至今,特斯拉在中国被曝光的10多起的交通事故,但特斯拉的回应大多数都指向了驾驶员的驾驶失误。

就连副总裁陶琳在采访中表示,在车辆使用环节,还需要加强消费者的教育,比如去跟驾校、交通部门合作,让大家了解新型汽车的使用方法。随后就有驾校在电商平台上线特斯拉陪练课程,10个小时的课程售价高达2000元。

曾经络绎不绝的驾校快开不下去了,驾考宝典无疑充当了一根导火线,被突然点燃,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一场大溃败都即将上演。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