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细胞基因治疗CDMO第一股诞生,会成为下一个“药明生物”吗?

作者 | 吴中雪

编辑 | 信 陵

题图 | 受访者

3月22日,细胞基因治疗公司和元生物正式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3.23元,开盘价20.70元/股,大涨56.46%,截至发稿市值超120亿元,这也意味着“科创板细胞基因治疗CDMO第一股”诞生。

和元生物成立于2013年,专注为重组病毒载体产品、溶瘤病毒产品、CAR-T产品的基因治疗的先导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一体化CRO/CDMO服务,号称“细胞基因治疗行业卖水人”。

值得一提的是,其CDMO业务虽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飞快,2020年、2021年上半年营收占比均已超过70%。

作为生物医药领域最具潜力的赛道之一,细胞基因治疗近几年迎来了飞速发展。截至目前,全球已经超过20款细胞基因治疗药物获批上市,包括CAR-T疗法、干细胞疗法、溶瘤病毒疗法和基因疗法等等。国内去年也批准了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的两款CAR-T药物。

下游研发的火热,带动了中上游的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全球细胞基因治疗 CDMO市场规模也快速增长。从2016年的7.7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7.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2.4%,到2025年预计将增至78.6亿美元。

而国内细胞基因治疗 CDMO市场规模增长势头比国外更加明显,预计从2018年的8.7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可达39.3%,到2027年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预期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3.3%。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布局细胞基因治疗CDMO的企业之一,和元生物此次成功上岸,其发展路径给行业带来哪些启发?背后又有哪些机构赢家?

从新三板到科创板,

二十余家机构追捧

2016年成立仅3年时间的和元生物就顺利在新三板挂牌,后考虑到融资需求,于2019年从新三板退出,遂进击科创板。

如果说在新三板之前,和元生物一直在默默无闻。那么在退出新三板之后,和元生物可以说一下子成了资本宠儿。

IPO之前,和元生物已经完成了多轮融资,仅在2020年一整年,就完成了四轮大约7亿人民币融资,获得了张江科投、腾讯投资、正心谷资本、倚锋资本等机构的青睐。

尤其是2020年12月腾讯“突击”入股,独家战略投资亿元C+轮融资,更是引发了业内外的极大关注。几个月后,和元生物就递交了科创板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创始人潘讴东博士直接持有和元生物24.03%的股权,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后面五大股东分别为正心谷资本、华睿投资、倚锋资本、林芝腾讯和张江科投,分别持股10.24%、8.61%、6.82%、 3.84%、3.01%。

作为第三大机构股东,倚锋资本很早就发现并出动出击投资了和元生物。倚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湃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坦言,我们看好基因治疗赛道,19年前后就做了行业研究,并进行了地毯式地搜索,考虑到当时下游不确定性比较大,就往中上游找,发现了和元。

“那个时候没有像红杉、高瓴这些明星机构去投,没有太多人去关注,我们认为当时无论它价格到哪里,都是一个非常被低估的企业。”朱湃对创业邦回忆道。

据朱湃透露,首次见面,双方便一拍即合。2020年2月,倚锋资本参与投资了和元生物的B+轮,同年7月又领投了和元生物的Pre-C轮。

在朱湃看来,和元生物有三大竞争优势:

首先是病毒载体类型,和元生物是国内病毒载体类型最多的企业之一,覆盖了CAR-T、质粒、慢病毒、AAV、溶瘤病毒等领域,只要有用到病毒载体的,基本都能覆盖到。

其次是产能,做CDMO这一块,工艺之外,无非就是产能,你发酵一次能做的更多,你的成本就能做得更低,你才有打价格战的可能,所以这一块非常的make sense。

最后是团队,基因治疗CDMO需要技术、经验的积累才能形成壁垒,这需要专业人才去慢慢摸索,才能摸索出来,和元生物有非常资深的病毒发酵专家,在工艺、产能方面有很大优势。

“特别是基因CDMO这一块,除了技术层面交给团队,更多的可能是你的订单,你要有更多的订单,就要有更多的人去认可你,潘总能链接很多科学家来跟他一起合作,去把治疗药做好,我觉得这是他的个人魅力。”朱湃表示。

而这些也是正心谷资本看重和元的地方。

正心谷董事总经理袁可嘉对创业邦分析:“比方说一家细胞基因治疗公司去选择一家CDMO,相当于将身家性命交给了对方,在小分子、抗体药上报批时,生产和质量工艺部分的材料占比还不算太高,但是在细胞基因这种先进治疗产品上,最终交给CD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注册报批材料,70-80%是有关于生产,质量与工艺的,所以CDMO的选择至关重要。客户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经验丰富、熟悉监管要求的供应商,这样不光能节省时间,还可以提高成功率。”

作为一支综合型基金,医药健康是正心谷重点布局的赛道之一。据袁可嘉透露,正心谷一直在关注基因治疗赛道,除了和元生物外,还布局了上下游的多个企业。

从药物研发到病毒载体,

医药老兵三次创业

创办和元生物之前,潘讴东博士有过两次创业经历,是个连续创业者。

和元生物创始人潘讴东博士

上个世纪90年代,潘讴东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大学毕业后,潘讴东就进入到了第二军医大学从事药物研发工作,一做就是十几年。这份工作经历,让他接触了很多的肿瘤病人,也让他埋下了“做药救人”的梦想。

2002年,潘讴东创办了上海讴博医学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并带领团队开发并上市了一款抗肿瘤辅助保健品,后因为一些原因公司停止运营。

首次创业的失利,潘讴东并没有灰心。短暂的蛰伏之后,潘讴东很快找到了再创业的机会。2006年,他与朋友合伙出资成立了上海生博医学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专业提供转染和感染工具在立体细胞学水平和整体动物水平的技术开发、产品应用和科研服务。

据媒体报道,潘讴东跑遍了全国近80%的高校,了解新药研发的痛点,为公司确立方向。短短几年时间,就把公司年销售额做到近千万元。

2013年,瞄准了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领域的前景,潘讴东创办了和元生物。

在基因治疗领域,负责递送的载体很关键,常用载体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但是因为病毒载体效率更高,递送更快,应用更为广泛。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载体制备不足,制约着行业的快速发展。

彼时,基因治疗赛道的热度并不高。也因此,潘讴东创业之初走得也比较艰辛,资金方面也出现了困难。

后来他对媒体回忆称:“事实上,我们在整个创业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包括资金的问题,设备的投入问题,还有平台的建设问题,团队的管理问题等。另外,我本人没有这个领域的专业背景,所以融资过程其实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2016年GE医疗抛来橄榄枝,双方达成全方位战略合作,总投资近1.2亿元建一个基于一次性技术、近4500平方米的GMP病毒生产平台,此次合作既解决了一部分资金问题,也让和元生物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在朱湃眼里,潘讴东格局大,敢闯敢冲,工作狂,经常深夜一两点钟还在跟股东们汇报工作。

身边做药的朋友都成为了亿万富翁,潘讴东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到和元生物中:我只做病毒载体,把它做精做强做踏实,这个领域起来了,和元就起来了,现在要让我再创业一次,我也不干了。

2019年3月,和元生物病毒载体CDMO平台正式开业运营,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CDMO业务并拥有完善GMP生产车间的公司,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据了解,目前,为了扩大产能,和元生物正在上海临港建设近8万平方米的精准医疗产业基地,设计GMP生产线33条,反应器规模最大可达2000L,一二期分别在2023年和2025年投产。这也是和元生物本次IPO上市募资的主要用途之一。

“我们看到潘总的抱负是很大的,包括在临港自贸区建这么大的工厂,未来不管是供给国内企业,还是出口,都会形成更高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和元的一个提前布局,为全世界的客户提供服务。当然我觉得这中间的路途不会轻松,但和元的未来值得期待。”袁可嘉表示。

据悉,凭借着前期的技术经验积累,和元生物CDMO业务发展飞快,已经为超过90个Pre-IND及临床I&II期项目提供服务,累计合作客户超过 50 个,包括亦诺微、复诺健、康华生物、南京吉迈等多个国内细胞基因治疗新锐。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因治疗CDMO领域,除了和元生物外,还有宜明细胞、派真生物、普瑞金生物等一批实力不错的玩家,并且都拿到了不同数额的融资。药明康德、博腾股份、金斯瑞等规模较大的小分子和大分子CRO/CDMO也都有布局。

其中药明康德旗下的无锡生基成立于2017年9月,目前在全球建立了四个生产基地。去年3月,药明康德完成对英国基因治疗技术公司OXGENE的收购,继续加注细胞基因治疗CDMO服务。金斯瑞旗下蓬勃生物质粒商业化GMP车间也已经投产,去年8月还拿到了高瓴2.75亿美元投资。

不过,考虑到基因治疗CDMO发展时间不长,行业壁垒高,目前国内竞争格局尚未稳定,随着下游基因治疗的快速发展,研发外包需求将大幅上升,和元生物能否凭借前期的布局,提升业内影响力,快速抢占市场,还需拭目以待。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