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 崩」出了觉悟。
撰文 | 佘宗明
(资料图)
微博登上了微博热搜,话题词是「微博崩了」。
对围观群「猹」来说,瓜正吃得起劲,瓜田突然塌了,郁闷的意绪可以想见。 瞬间爆发的FOMO综合征,只能靠扎进朋友圈里或头条上去治愈。
微博官方的解释是,由于自动扩容系统故障,导致宽带容量超限,影响部分用户移动端访问。
▲8月2日晚,微博宕机。
一堆IT专业人士科普:说大白话就是,访问量暴增,宽带容量受不了。然后就扯出一堆「高并发负载均衡」之类的术语。
但网民却挺善于联想:这分明是战术性崩溃,崩的全是人情世故。
究其原因就在于,微博宕机的时间点,乍看起来似乎有些「微妙」。
那,微博宕机,真的是有意为之吗?未必。
微博崩了,对微博是坏事吗?也未必。
01
崩可崩,非常崩。对网民而言,他们最关心的不是崩了本身,而是有没有「非常崩」。
说起来,过去几年里,微博崩过好几次: 2016年9月乔任梁去世时,崩过一次; 2017年10月,鹿晗关晓彤官宣恋情,又崩了一次; 2 018年10月,赵丽颖冯绍峰发布婚讯,再崩一次。
以往是上热搜的消息让微博崩了,这次是微博崩了的消息上热搜,这间接印证了微博热搜整治的成效:连跟它自己相关的槽点,都失去了被屏蔽的特殊待遇。
▲「微博崩了」的话题词登上了热搜。
一起备受关注的热点事件,让微博崩了好一阵子,这让人想起之前吴晓波和微博董事长曹国伟对谈时说的:舆论事件还是只有微博一个广场。
严格来说,这话说得并不确切。但毫无疑问,微博仍是国内最具声势的线上广场。
就像饭局的尽头是加微信那样,微博仍是无数人在公域发言的首选地——在许多重大公共议题、突发热点事件、热门娱乐动态上,不少人还是会跑到微博上看热闹。
虽然眼下社会注意力资源越来越分散,可「微博升堂,舆论断案」,依然锚住了微博在大众心中作为网上主流舆论场的心智红利。
细想下,这半年以来,有多少小作文是将「网上曝」的第一站放在了微博上?
之前美俄驻华大使馆在微博「升堂」,更是个标志性事件。
这些情况不断加固着许多网民的印象:「每逢大事看微博」。
社会学家罗纳德·伯特曾提出过「结构洞」的概念,言下之意就是,在网络化社交体系中,你跟我有着并非重合的朋友圈,最终能通过各自信息认识更多的人。
在他看来,彼此之间存在结构洞的两个关系人,向网络贡献的利益是可累加的而非重叠的。
某种程度上,微博就将结构洞进行了跨圈层连接,连成了线上广场。这是其价值所在。
02
得看到,作为社交媒体平台的微博,整体调性从一开始就被「媒体」和「名人」锚定。
前者让它变成了时事发酵场,后者让它变成了娱乐流量池,也就是瓜田。
这两年,在清朗行动将箭头对准了娱乐圈乱象后,被饭圈助长的娱乐声量有所弱化,被匀出的部分流量也在向公共议题倾斜。
但对公共话题的关注和讨论,脱离不了现实的画地为限。这注定让微博的平台治理难度系数加倍。
特别是现在,在微博编织的表达场中,传播学者梅罗维茨说的「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情形已越来越常见。
▲微叙事在社交媒体上会变成公共性文字存照。
你以为你在微博上写的是个人日记、说的是私人状态,可它会被导入泥沙俱下的公域信息池子里。
你觉得你是在微博上浇块磊、泄私怨,可这些会变成社会情绪、大众情感的分母组成。
我们的牢骚、吐槽、玩梗,很多时候都是弗洛里迪《第四次革命》中说的「微叙事」——它们展示、记录的是与自身相关的细节,代表了数量巨大的外部化的「意识流」。
但如今,特有情境消失了,它们会被「打在公屏上」,变成公共性的文字存照。
由此而来的好处是,在微博上,打造人设更方便了,实名举报出圈的几率增加了。
伴生问题则是,有些风险会增加——内,可能被网暴人肉;外,可能被所谓的「大翻译运动」盯上。
如俄乌冲突爆发初期网上出现的「进口乌克兰美女」的调侃,就被域外网站给盯上了——那些言论,单看是个别人的恶臭打趣,装订成「合订本」后就成了群体性病灶的证明。
本质上,这是社交媒体上的海量信息碰上跨空间传播的必然结果。
以往张三李四们的奇葩言论,那就是个人言论,但如今它很容易被提炼成「部分中国网民」的观点。
这类风险增加之后,网络空间治理层面也会做出反应。涉时事的个性化表达,会被收束到「颗粒度」更细的治理体系下。
包括微博在内的平台治理负荷,也会被压得更重。
就拿昨天的事件来讲,平台容错空间就很小。正因如此,关键时刻「掉链子」会被认为是微博的战术性崩溃。
03
微博想必也是承压已久。
对微博来说,这些年,一路走来,饱经坎坷。
12年前,微博打遍国内无敌手,独享「中国版Twitter」地位,是它的高光时刻。
到了2013年,微信兴起后,微博遭遇用户流失、日活下滑,专栏作者阑夕说它「批着Twitter的皮,揣着Facebook的心,做着腾讯QQ的梦」。
但微博后来在移动优先策略下,又迎来了第二春。娱乐化+垂直下沉,让它收获大批增量用户,成功跻身国民级应用之列。
到后来,抖、快、B崛起,拼多多、小红书与「四大主播」兴起,在其环伺之下,微博被指错过了短视频,也错过了社交电商。
即便如此,舆论广场属性和「热点+社交」优势,仍让它成了内容平台中不可忽略的存在。
而今,随着持续挖潜内容社区潜力、强化品效合一营销能力,微博的业绩也呈现出了向稳的态势: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 5.82 亿,总营收达4.85 亿美元,同比增长6%,调整后利润达到1.42 亿美元。
号称已成「Twitter(推文)+Instagram(图片分享)+Youtube(视频)」的微博,接下来仍需在商业价值和盈利能力上继续证明自己。
▲微博的股价情况。
可盈利只是商业层面的追求,在内容生态上,安全仍是微博要直面的最大挑战。
都知道,社交媒体是广场形态,广场上往往众声喧哗、人声鼎沸。
曼纽尔·卡斯特尔说过:网络社会不是即将出现的一种社会结构,而是唯一的社会结构,也就是说,所有的年龄断代和阶层分化,都将如同镜面一样,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上演。
一块上演的,还有键政热情、群际撕裂、民粹泛起……这些会转化为内容安全维度的压测与挑战。
微博们没有回避的余地,只能直面。
04
十多年前,人们说「围观改变社会」。
事实表明,围观未必能改变社会,但人们依旧需要围观,而微博仍是绝佳的围观窗口。
现实还表明,围观能改变微博——一不留神,一顶「主体责任」的帽子可能就会飞来。
故而对微博而言,将公众的围观引向可以围观的地方,拿捏好安全分寸,是悬在头顶的那把剑。
就这次事件而言,比起靠热点拉新促活,微博更要考虑的,自然也是把控好广场上的秩序。
鉴于事件面相的复杂,它容不得差池。
但干预潮水的流向,经常比干预潮水的流速更难。
▲网友对微博宕机的调侃。
就此看,微博宕机,也算是间接帮它避了险。
微博是不是「战术崩」,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它崩得很是时候—— 无形中「崩」出了机警和觉悟 。
*封面图来源:天极网。
✎作者 | 佘宗明
✎运营| 李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