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 高懿
从5月1日起,海南迎来休渔期,澄迈县所有应休渔船已全部进港休整,平日热闹的大海开始平静下来。“还是那片海,却也不是那片海。”5月19日晚10时,即将结束一天营业的澄迈县老城镇东水港村港昌渔家乐老板杨亚昌坐在海边的堤坝上,看着远处的灯塔说。
近年来,澄迈县老城镇通过“村集体+企业”的合作方式,发展沿海旅游业,不断引导渔民“上岸”,投身渔家乐等行当。越来越多像杨亚昌一样的渔民成为了没有休渔期的“上岸人”。
(相关资料图)
核对账单,刷干净水池,关上门窗。“老板,收工喽。”在员工打烊声中,杨亚昌把思绪从大海拉回陆地。
每天收工前,杨亚昌总会习惯性地坐在这里,因为十几年来,他都是在这里等待着捕鱼的父亲回家,再帮助母亲收鱼。
“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以船为家。”是澄迈县老城镇东水港村的渔民从前的真实生活写照。如今,生活在东水港村的渔民们在数代人的努力下,从深海走向近海再走上岸。
杨亚昌的父亲杨贵川是村里有名的捕鱼能手,18岁就开始打鱼,从与最早的木结构渔船千帆竞发到如今的钢质渔轮首尾相连,见证了东水港的时光流转。
子承父业,杨亚昌属于标准的“渔四代”,直至2017年底,杨亚昌还是个被称为“水上漂”的地道渔民,但用杨亚昌自己的话说,他与祖辈、父辈不同的是:从“水上漂”到“上岸人”。
杨亚昌就是“春江水暖”的感知者,仍然和海鲜打交道,但他换了种方式。
“这辈子还是离不开鱼。虽说每年都有休渔期,但人总是要吃海鲜的吧。”2017年,杨亚昌开始往岸上走,不再搞养殖,寻找新的出路。
2019年,杨亚昌筹资50万元,依托东水港的旅游资源,转行吃起了“旅游饭”。如今在港昌渔家乐门前的空地上,时常停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也让杨亚昌感觉格外开心。
虽不用出海,不过,他的电话却不少,忙着要和食客对接。
“您几位?要预约吗?……可以搭配海鲜,快来快来,都有。”这样的电话,杨亚昌每天要接十来个。
“上岸”的事情,杨亚昌想得通:一方面,拥护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上岸后,家庭收入也比较稳定。
“虽然这些年也遇到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一点点摸索,不断在进步。”杨亚昌说。
有了杨亚昌们的探索,目前年轻渔民的转产就业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此前,澄迈县就举办2023年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暨海水禁养区清退退养户渔民就业岗位推介会,向渔民集中推送就业岗位,积极为有就业意愿的渔民提供就业帮扶。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杨亚昌”开始“上岸”,重新上岗。
海还是这片海,船还是这条船,但捞的不再是鱼虾,而是新生活。
(海南日报金江5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