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偶尔的一次接访,来了一个年轻人,三十岁左右的年纪,说修路的时候村里在自己家地头挖了一个大坑,影响种地,要求县长给他做主,让支书把坑给平掉。事情本来就不大,如果双方有较好的沟通,可能早就化解了,不至于走到来上访的地步。但是总有一些人玻璃心,哪怕是年纪再大些,遇到干部批评、欺负,甚至只是些许忽略,就立马恢复小时候上学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时“找家长或老师告状”的状态。这种事情,按照简单的处理思路,把事情转下去,让属地政府查实处理,“为民做主”也就完了。 且慢,如果这样处理,那这个人与基层干部的关系也就彻底完了。一个看似“完美高效”的结局,可能带来这个人、他的家庭,和相关干部一生甚至几代人的矛盾。遇到与基层干部工作有关的投诉,要先搞清当事人与相关干部的关系,是不是一个家族。不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家族里关系不好,就可能存在“优亲厚友”的原因,导致当事人心理上的失衡,希望找回公平。这种情况下,大概率需要上级领导的介入与协调,仅在村一级很难完美解决;而一个家族的人,一般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关系越近大家越会围绕在干部周围,轻易不会产生矛盾。一个家族的问题,还是要尽量当成家务事来解决,比“公事公办”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人口流失和能人的外迁,村干部的选用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能够在村里和家族事务中依靠德高望重调解矛盾稳定秩序的贤达也少了很多。在这种家族的内部矛盾上,有贤达最好,没有贤达,村两委必须要组织和强化村务协调调解委员会的力量,给村镇干部的工作减轻压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回过头来说这个年轻人,问他跟支书的关系,他老老实实的回答是他亲叔父。想着有关系,没想到是这么近的关系。再问他家与支书叔叔的关系,平时也没什么过节,他父亲跟兄弟关系也很好。我想了想,这个事不能按常规处理,如果给他街道发个通知,让街道督办整改,就毁掉了两家的和睦;即使这个年轻人的叔叔再宽宏大量,不计前嫌,但是毕竟亲侄子去县里告了自己一状,在村里和街道上都不好看。 确定住处理方向,我告诉小伙子如果给他把要求转下去,让街道处理和督促支书办事,他的亲叔叔支书会比较难看,即使办了事,因为面子上很难看,叔侄关系甚至和他父亲的兄弟关系都会很紧张,让他自己想想后果。他果然紧张起来,连问了几句那现在怎么办能不让支书生气。我转过来要他自己回去再找他叔叔一趟,说清楚事,如果村里顾不上填坑,自己填了,让村里解决费用,好好商量才会有最好的结果;如果他同意,我们就当作来告状的事没有发生过,不再要求属地政府督促支书处理他的需求。听明白了道理,他高高兴兴的离开了,相信回去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就会圆满解决问题,他的诉求真的不算大事。 很多事不大,他们要的本来也不多,基层干部因为事情繁杂造成的失误,不能一概当成错误。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这些需求,就会给基层干部更大的空间,也能够比较完美的解决群众问题。尽快以数字孪生的方式解决村组工作效率和压力问题,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的基础性任务。 更多“王县长聊振兴”之打造数字孪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经验与观点,在顶端新闻搜索“浚县王洪涛副县长”,共同打造民联网的城乡一体化数字平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