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显然变了,企业更需要加强基本功。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林波,编辑:武新月,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头图来源摄图网

“投机”和“泡沫”为创业者创造了超额获利的条件,这是商业世界的明显可感的常识。比如,在我们身边,大概就有一些人只是因为行业风口来临时选择进入就轻松获得了一定的财富自由。这是“投机”,是与“泡沫”共存,从“投机”和“泡沫”中获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这样的致富路径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1 那个选择重于努力的时代在风中飘逝

我们曾有个选择重于努力的时代,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可能是一个充满财富梦的时代。

那是一个GDP增速远远甩开世界平均水平的时代。从1979年至2012年,中国年均GDP增速达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高出了7%。

那时候,除了极少数有预见性的人关心中国的人口和生育问题,绝大部分人置身于一个庞大“人口红利”滋养下的经济海洋里,没人会思考用工荒、人口负增长和内卷。

你可能关注到,吴晓波频道视频号陆续发表了吴老师图书《激荡三十年》的短视频版本,回顾激荡风云的改革开放历史,令许多人感慨唏嘘。

在《激荡三十年》中,有这样一段话形容了那时经济上最成功的人们的共性:

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

没错,只要你敢想敢做,就可能轻易地获得财富的成功。不用谈什么背景、学历,不用混什么圈子、社群。

即便是中国GDP增速降低进入“7”或“6”时代的2012年以后,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时代脉搏在怦怦跳动,世界依然充满财富神话。

那是90后初入社会后的直观感受。我们曾以为那是一种社会常态,但事实不是。

媒体上互联网大佬云集,没人不知“BAT”。高调的马云,是各个会议的金句输出机。低调的马化腾、李彦宏也会做一些公开演讲,刷着存在感。人们总是用带点赞美的口气讨论BAT,无处不有这些互联网新贵的演讲和语录。

新旧人物争锋,活力非凡。“小镇做题家”刘强东总能找到角度呛一下马云,他说过他不相信“所有的事情都要站到这种最高的高点”的言论,其草根逆袭色彩颇受网友喜欢,奉之为“东哥”。

人们还把马化腾叫“小马哥”,把周鸿祎叫“红衣大炮”,丁磊是“丁三石”,雷军是“雷布斯”,整出了一个群雄逐鹿的互联网江湖。而商业作家、记者们也乐意用夸张的风格演绎互联网商业史。

还记得2015年雷军那张“怒视”沉睡的周鸿祎的照片吗?它彻底带火了乌镇互联网大会。那时候,人们会乐此不疲地讨论马化腾、刘强东、马云们的发言和表现。近几年大会逐年变味,再无昔日风采。

2016年一次企业家年会上,还没出国造车的贾跃亭还曾与马云有过一场辩论,那时贾跃亭到处宣扬BAT垄断了整个互联网创业资源。雄辩的马云以“做大了都难过,互联网企业尤其难做……我如履薄冰,每一天就像过一年一样难过”作为回应,抹了个干净。

互联网时代确实没有终结于BAT。虽然立志颠覆BAT的贾跃亭很快成了一个失败创业故事的搞笑主人公,但那之后爆款新应用和产品依然层出不穷,各种新故事和新人令人眼花缭乱。

字节跳动、美团、滴滴组成“TMD”,形成取代BAT的气势。拼多多异军突起,建立了电商第三极。互联网之外,智能手机市场群雄逐鹿,“华米OV”顶住了苹果、三星进攻的压力,成为中国高端制造的名片。

人们常常会沉浸于充满创新变革的时代氛围里,网友会略显疯狂地为某一个没有见过面的创新人物、某个新兴产品激动、站队,与其他人争论个面红耳赤。

2 新冠疫情把大时代刺成了小时代

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把原本投向外界的眼光,投回了自身。

一场新冠疫情像往已经有些步履蹒跚的叫“全球经济”的老人身上打了一拳,2020年中国的GDP增速从“6”时代砸到了“2”时代,全球更是负增长。

去年中国GDP增长率为8.1%,全球GDP增速也较乐观,似有回归正轨之势。但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率来到“3”时代。

对于“放开”后的2023年,国内外主要机构的预计GDP增速为5%左右。

我们过去可能觉得人生充满可能性:宠物医生、健身教练、互联网大V,个人爱好就孕育了百亿千亿赛道;无数素人也可以拥有个人自媒体和品牌,以此实现小而美的人生价值;电子竞技不再污名,而是获利可观、颇受大众崇拜的技能;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新技术充满想象力;即便是没什么门槛的外卖员、滴滴司机也可以月入过万。

但近三年可能改变这一趋势。据猎聘大数据显示,过去三年的生产技术类新职业人才的需求增长幅度分别为34.79%、16.82%、30.66%,供给增长幅度分别为12.07%、6.78%、-0.01%。

生活服务类新职业人才的需求增长幅度分别为27.63%、-2.41%、22.24%,供给增长分别为10.59%、7.17%、4.34%。

市场对新职业的需求持续下滑,人们对新职业的意愿不足,供需不匹配明显,行业参与者的可获利空间快速收缩,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在追求更加保守稳健的发展策略。

8月,一位德高望重的商业巨人甚至直接喊了出来:砍掉不赚钱的,赚钱要紧。把寒意传递给了每个人。

你们知道现在各地都在做什么吗?小巴前一段时间去全国多地调研企业,发现了政府与企业的两个核心抓手。

第一,地方政府在使大劲地支持拥有一定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浙江宁波,要钱给钱、要地给地。“4.7个亿的授信一分钱没有用。”宁波天正模具的董事长张小岩以此形容融资资源的丰厚。

纬诚科技的董事长闻丽君则感慨地说:“我们这次从高新区拿了25亩地,还没请过人家吃过一顿饭。”以此强调地方政府的慷慨。

湖南株洲,被寄予了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厚望。以下是小巴7月份在株洲看到的景象:

一家叫华锐精密的硬质合金刀具企业,承担起行业内“国产替代”的重担。

另一家叫火炬安泰的ITO靶材企业,是国内头一个扛起自主研发高端ITO靶材大旗的企业。它们的技术突破也是中国数控机床和液晶显示屏领域的技术突破。任重而道远。

2018年至今,全国范围已经产生四批次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9119家,它们是政府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以及维持产业竞争力的本钱所在。

第二,无论企业大小,都迫切地把自动化、数字化改造作为未来生存发展之路。

今年8月份,在广东东莞,有一家叫大伟的棉签生产企业,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影响,因买不起自动化生产线,正加班加点地用“土办法”对生产线进行局部的自动化改造和精细化管理,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控制住了人工成本。一家大型本地制造业老牌企业,则选择通过IPO筹措几十亿元资金加紧更深度的数字化改造。

作为数字化改造的示范,湖南的大型装备设备制造商三一重工,因数字化改造成功,十年来员工少了3万名,营业额却增加了2倍多,有着可观的降本增效作用。

3 K型时代,要在稳健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你还觉得这是一个适合“投机”或者拥抱“泡沫”的时代吗?

今年5月,上半年疫情管控最严格的时期之一,小巴还去到浙江桐乡的“毛衫之都”濮院镇调研服装企业,有几家企业令人眼前一亮:

有一家服装连锁品牌在上千家线下门店经营乏善可陈时,把二十个人的直播带货团队扩张为两百人,转型直播电商,维持住了以往的销售规模,并有一定涨幅。

一家服装连锁品牌则要求两千家线下门店都做直播带货,还有一个服装档口大力发展私域流量,也都能基本维持住以往的销售规模。它们在哀鸿遍野的服装市场中,并不多见。

它们应对市场变化的措施方法没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广东东莞的企业那么“高大上”,更多是补足短板、挖掘新的增长点。

时代显然变了,企业更需要加强基本功。以前,企业做线下渠道或者做一个互联网渠道,基本能保障生存和发展,但如今处于风险多发的时期,只能依靠多个渠道、多种预案,期待“东边不亮西边亮”。

去年的吴晓波年终秀上,吴老师预见2022年的特点之一是,我们将进入“K型时代”。它的特点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会出现更加明显的分化,行业的利润和机会流向少数善于应对危机和实现创新的企业。

濮院幸存的服装企业姑且可以算作“善于应对危机”的企业。而专精特小巨人企业以及大力推动自动化、数字化改造的企业无疑是“实现创新”的代表。

据IDC去年一项调查显示:23%的企业已经进入到数字化转型的阶段,77%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孕育期。这两类企业的未来发展可能将划出两条迥异曲线。数字化转型成功将持续向上,失败的或者缺乏的向下。

小巴6月份在汕头澄海还调研了一家积木颗粒制造商,叫高德斯。

5年前,这家企业把清一色的珠三角地区先进的精密制造设备、高端技术人才都“移植”到了澄海这个四五线小城市,老板杜克宏用赚到的5个亿成立了一家专门为积木企业供应积木颗粒代工的精密制造企业。

澄海的玩具产能占全球三分之一的份额。这个外来的“和尚”,对澄海企业究竟有什么作用?

高德斯砸钱研发接近甚至媲美乐高级品质的积木颗粒。拿乐高积木“颗粒无色彩,拥有常年如一的丝滑手感”这两点来说,就需要在改性、染色等工艺流程下足功夫,高德斯付出了一吨原料至少增加四千块成本的代价。

此外,高德斯大规模投资建设最前沿的自动化精密制造车间。以拥有100台注塑机的精密制造车间为例,仅需要30个工人一班次。

转眼5年时间过去,曾经强加在高德斯身上的怀疑都变成了吃惊。“它们(积木企业)不开模具,反正就设计好了,让高德斯去做。”多位资深从业者说,“规模上亿的这种企业有三四家,都是高德斯‘养’出来的。”

如果你要在澄海做积木方面的创业,高德斯会告诉你:“无需购买和管理昂贵的生产设备,无需招聘技术人才以及普工,你只需专注研发设计与市场营销,我来帮你生产。”

但这样的企业毕竟占少数,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的资源都是不可多得的。所以,更多企业还是需要在苦练基本功和实现创新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感。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