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产业互联网的顶层逻辑
产业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是超越时空局限、锁定技术门槛、重塑产品形态、穿透商业疆域、走出企业边界、跨越产业界限,其顶层设计是站在产业组织的高度上,根植产业开放创新生态圈,在“交易平台+产业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中间件下把产业重新做一遍。
(资料图)
(一)产业互联网到底要实现什么创新
在创业成活、企业成长与产业成熟过程中,其价值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能否超越时空的局限、能否锁定技术的门槛、能否重塑产品的形态、能否穿透商业的疆域、能否走出企业的边界、能否跨越产业的界限。在此判断下,产业互联网核心是需要形成六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超越时空的局限,就是通过从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空间,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条件下,打破一个企业、创业经营发展的空间,从区域“小市场”到全国、全球“大市场”。在“大市场”做一个小事而取得商业成功,而非在一个“小市场”上做无数的业务堆积业务体量。
二是锁定技术的门槛,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构筑屏蔽竞争对手的门槛,抢占战略制高点、技术主导权以及发展主动权。从科技、到高科技、到硬科技、再到黑科技,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到智能技术,将硬科技与软创新相结合。
三是重塑产品的形态,就是在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产品即服务、制造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条件下,打破以往的产品或服务形态,输出或提供新的价值。尤其在很多领域,往往是以“软件+硬件、产品+服务、平台+终端、线上+线下”等方式呈现。
四是穿透商业的疆域,就是不断优化交易模式,伴随从物物交换、货币交换、大规模生产、个性化定制等交易模式的演变,最终将商业模式嵌入到生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之中,让产品、服务成为人们生产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乃至人功能的延伸。
五是走出企业的边界,就是超越以往商业企业、工业企业、中介企业的界限,转而到产品企业、平台企业、生态企业的新语境。通过“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平台企业)-再去中心化(生态企业)”的路径,打破企业的发展边界,优化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的组织发展方式、创新的发展方式等。
六是打破产业的界限,就是穿透以往产业链、供应链条件下的价值链,转而进入开放创新生态圈条件下的价值网,将产业链的上下游、买卖的左右方等链式供应关系,转变为共生共荣、相互依存、自组织自成长、共同成长、一起赚钱及发展的创新生态关系。
(二)产业互联网顶层设计的基本逻辑
某种意义上,产业互联网顶层设计近似于“钻石模型”。
顶层是产业组织——体现为产业互联网公共政策的逻辑,也就是如何发挥好产业组织作用,其主体是政府、平台企业、大企业、投资机构等产业组织者,尤其在推进产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是发挥创新型服务政府引导作用。
底部是创新基地——体现为产业互联网生态的逻辑,也就是在平台条件下,一些利益攸关方如何更好地围绕不同场景、需要、交易、供应等形成开放创新生态圈,并促进业务下沉和资源配置等。
而中间的三角分别是资本运作、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共同构成产业互联网平台的逻辑。
其中,一是资本的逻辑,不仅包括创业投资如何参与产业互联网,还包括如何借助股权纽带整合产业,亦包括将供应链金融作为产业互联网重要体现;二是技术的逻辑,不仅仅是安全、数据、网络,核心是借助高端软件及数智技术实现全供应链的产业数字化;三是商业的逻辑,核心是建议以交易平台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从第三方平台走向第四方平台,并优化商业模式。
产业互联网顶层设计“钻石模型”
本文所阐述的产业互联网顶层设计,核心是站在产业组织的高度上,根植产业开放创新生态圈,探讨如何在“交易平台+产业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中间件下,用产业互联网把产业重新做一遍。
这个“产业组织”就是在政府解决市场失灵和培育市场的逻辑下,加快将一批平台企业、大企业平台化、枢纽服务机构等培育成为产业组织者,以产业组织创新引领产业互联网发展。
这个“交易平台+产业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三驾马车,主要实现如下的平台作用:
一是通过交易平台实现需求与供给、卖方与卖方、上游与下游、B端与C端的有机结合,从流量驱动到数据驱动;
二是通过产业数字化实现工业与商业、制造与服务、工场与场景的有机结合,从自动化到数智化、从大批量生产到大规模定制;
三是通过供应链金融撬动促进人流、信息流、货物流、商品流、资金流转化为数据流和价值流,在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中实现价值再造与价值增值。
这个“开放创新生态圈”,就是将以往的利益攸关方、大中小企业互联融通、“政产学研金介用”多位一体有机结合,成为产业互联网的根底。
(三)产业互联网构建依赖系统性创新
如上所述,产业互联网建设发展的推广应用,是以组织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管理创新为核心的系统创新,工厂级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不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更多的是智能工厂,很多产业互联网能否彻底走向产业互联网的前提,在于统一大数据云平台驱动下的系统性创新与结构性重构。
在此过程中,产业互联网出现了如下新的热点和趋势:
一是硬件设备与网络设施作为产业互联网的硬件设施,既是难点、痛点,也是热点、重点,尤其是智能传感器不仅是硬件、更是数据的创造者;
二是产业云平台作为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呈现中间集中两端分散的格局,与企业结合、行业结合、区域结合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是工业软件作为产业互联网的“大脑”,需要以全新架构为生产提供服务,尤其是产业互联网级APP将成为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贯通的桥梁;
四是产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安全风险隐患凸显,信息安全作为产业互联网的保障面临着较大的安全挑战、也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
这些热点趋势需要关注,更需要在生态化商业逻辑与平台化业务模式条件下,与前沿技术架构有机结合在一起。
02
产业互联网的技术架构
产业互联网的技术架构并非将新一轮信息技术、智能科技与先进制造、社交商务机械地拼装和组装,而是带有产业互联网顶层思考的技术实现。正是以往的产业互联网过于强调“器”“技”层面,而难以从传统的技术架构上自拔,以下研究不是提出一个标准化的技术架构,而是阐明技术结构背后的商业化逻辑、社交化逻辑、数字化逻辑。
(一)优化产业互联网的技术顶层架构
产业互联网的顶层设计与建设运营并非单纯是技术架构与功能实现,更在于业务架构与商业逻辑,只有以产业跨界的新思想驾驭“平台+生态”的新模式、以“平台+生态”的新模式架构“以用户需求为起点+以行业应用为导向+以数据为驱动+以网络/平台/安全为核心+以基础设施为支撑”的新技术,才能以产业互联网新技术驾驭新业态,形成反向设计与逆向创新。
当前在国内外不同行业、领域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产业物联网平台等,制造业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有浓厚的智能工场烙印而与消费端交互不够,大型电商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有浓厚的流量驱动但又底盘不硬,消费社交平台推广的产业互联网偏向企业商务,不仅鲜从产业思维上对制造业或服务业、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工厂与工场进行跨界整合,还难以从科技革命中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打通,出现“多面开花,但少有重磅炸弹”的局面。
主要生产方式演变
与此同时,当前的企业逐步从产品企业、平台企业向生态企业转变,不同的企业性质、发展段位需要不同的业务模式、方式方法,在大企业平台化以及生态化转型中,不仅需要彻底的平台化转型,还需要多管齐下抢占产业变革的新赛道,核心通过“去中心化(集团化)、再中心化(平台化)、再去中心化(生态化)”,将数字内容、物联平台、智能终端、场景体验、社交商务紧密结合在一起。
( 二)让社交贯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具有人人互联、随时随地、数据为王、体验为王特点的社交化软件,不仅成为倒逼传统业态转型升级的变革力量,还成为里孕育原创新兴业态的革命因素。
社交化,或社交服务业的本质,是借助云计算把撷取、处理、整理好的大数据,通过移动设备传输到能创造价值的终端,再在社交商务情景中把这些数据的价值发挥出来的生活(产)方式。
企业社交化不仅将社交网络引入企业管理中,实现内部高效、透明、便捷的沟通协作;更是要在社交商务情景中把这些数据的价值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业务模式重构、运营模式转变及组织创新。
在社交化趋势下,众包、众筹、新媒体、O2O、微信微博、APP引擎等业态先后大量出现,在较大程度上改革了企业的融资、研发、营销、销售、客服、管理等,改变了商业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交商务生态,成为新一轮市场洗牌革命因素。没有社交化就难以围绕人的需求,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贯通。因此,在产业互联网构架的技术实现上,需要的是社交化软件,而非ERP、ROE软件等等。
社交化贯通生产生活方式
(三)加快从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
产业互联网是数据驱动的产业组织,只有产业实现了数字化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在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形成如下发展范式:
一是加快数智新研发,从产业端出发面向需求导向进行逆向创新,加快数智技术创新与应用;
二是培育数字新形态,形成线上线下、云端云台、数智兼备、器网结合、智联生态、智能感应的经济新形态,培育有硬科技属性、平台属性、跨界属性的新物种企业;
三是加快数字新基建,着力构建全面互联互通的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打造物联感知、高速泛在、融合智能的算力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打造超级智联生态;
四是开辟消费新场景,将数据、内容、算法、体验、服务、硬件等有机结合;
五是优化要素新供给,将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场景需求、平台组织、生态赋能紧密结合,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六是保障网络新空间,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探索网络空间治理规则制度,壮大物联网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新业态;
七是营造创新新生态,围绕“政府搭建平台、市场开辟赛道、企业成为赛手”,形成更有活力、生命力、竞争力以及影响力的创新新生态;
八是加快产业新治理,用数字技术提升现代治理能力,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治理问题,以社会建设带动经济建设。
从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
03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产业互联网,更完整的叫法是“产业互联网平台”,这个“平台”的基础功能是能够产生和促进交易的平台。只有建立以交易为目的的平台,才能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但是单纯的交易平台仅仅是消费互联网,只有面向产业创新生态,从第三方的平台化走向第四方的生态化,才能成为真正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如今进入产业互联网下半场,将涌现出若干新赛道、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
(一)以交易平台为核心创新商业模式
在产业互联网平台经济条件下,其商业逻辑是从线下物理空间的第二方到线上虚拟空间的第三方或第四方,从一个一个接单到海量的流量,从一个一个做事、产供销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到大规模众包研发、社会化生产、敏捷供应链、分布式检测、粉丝式传播等等,从挣累死累活的小钱到挣细水长流的大钱,从一个一个的区域小市场滚动发展到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高举高打实现爆发增长,从需要大量的人到技术工具替代,从公司+雇佣到平台+合伙,代表的是爆发增长与井喷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围绕新的生活方式,为买卖方、上下游、供需端重新定义和定价短、平、轻、快的产品服务,吸引海量流量及订单后,再实施分布式的匹配以及服务交付,用更多的社会资源、人力物力为我所用,并发挥第三方支付、品控、信任等市场权势,让别人赚到钱,也从中获取相应佣金或收益。
产业互联网平台,可以用其链接一切的特性及其虚拟空间,打破时间限制与物理空间距离,使得企业超越区域小市场到面向全国或全球大市场,从针对存量的“鳌头”到拓展增量的“长尾”,从人工操作处理为主到工具的技术替代,从封闭的以产定销到反向资源配置的敏捷供应,最终实现无边界、无距离、自成长的爆发成长。只有围绕交易,才能将物流、金融、信息等有机结合起来。
(二)加快从第三方平台到第四方平台
从第三方走向第四方
一个产业互联网所需要的开放创新生态圈,需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强调生态的圈子,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圈,促进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的闭环发展及协同演进,突出生态赋能(储能、孕能、使能、释能);
二是强调平台的流量,打造成为超级的第四方平台并强化第三方平台的引进培育,突出创业、企业、产业等流量的涌现;
三是强调源头的资源,强化地区高校院所、产业集团等科教智力资源的源头地位,促进高端创新资源及产业要素流向创业、企业、产业;
四是强调服务的价值,强化科技服务的产品化、集成化、便利化、网络化,为创业创新、产业化、开放合作等提供便利;
五是强调开放的氛围,根植地域文化或行业文化,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与发展环境。
(三)寻找产业互联网下半场的突破口
在互联网下半场,不仅对传统消费互联网产生了升级改造,还打开了生产制造封闭的IT系统,亦拓展了社群互联网的交互性;不仅在产业互联网条件下将生产与消费贯通,还在产业物联网条件下将产品服务、软件硬件与供应关系、创新生态有机结合;不仅在人工智能下拓展了商业疆域,还在平台赋能下提升产业组织,更是在数字内容融合下创造了新场景,最终出现了十大突破口:
一是消费互联网下的流量商务。 在互联网下半场,消费和互联网并非完全是过时,逐步从电子商务到流量商务。在流量商务条件下,往往是前中后台思维。前台是基于手机端APP,后台是处理、消化、支撑系统,中台是数据中台。一个好的流量商务业态,或者是流量爆发,既不在于APP,也不在于后台系统,而在于具有较大业务衍生、精准匹配的数据中台。
二是工业互联网下的智能制造。 在工业互联网带动下,数据、智能、互联成为重要的生产力与组织方式,而以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智能无人系统等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云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智能协同制造等大量涌现,成为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是社群互联网下的社群服务。 如今很多社群服务已经从基于传统信息技术1.0的社交网站、社交媒体等,进入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2.0的社交服务业方向转变。往往是借助云计算把撷取、处理、整理好的大数据,通过移动设备传输到能创造价值的终端,在社交商务情景中把这些数据的价值发挥出来的生活(产)方式。
四是产业互联网下的新型连锁。 这里所讲的新型连锁,是基于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将分布式的、连锁式的分销前台、分供前端,与大批量生产、个性化定制等后台供应结合在一起的新业态新模式。这种新型连锁的核心是生产、消费之间产生产业组织作用,优化创新链及商业生态。
五是产业互联网下的企业商务。 伴随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一批消费互联网企业在以往C端业务体系、客户流量等基础上,加快向B端方向发展。核心是从改变个人的消费模式、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向改变企业生产方式、商务方式方向发展。
六是产业物联网下的智能终端。 如今一批智能终端作为数据采集、移动传输、使能应用的入口,加上后台的数据分析、网络存储、平台运营以及云制造等,充分与若干场景应用相结合,实现产品即服务、制造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最终嵌入更多的产品与服务,产生新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产品(服务)形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消费端的重要体现。
七是产业物联网下的物联生态。 一批能够将传统供应链转化为全新创新生态,将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物流转化为数据流、价值流以及利润流,并实现线上与线下、产品与服务、互联与物联、软件与硬件、供应与生态、前台中台后台等相结合,就形成了物联生态,衍生出一批全新经济模式、商业业态与商业模式。
八是人工智能驱动的垂直应用。 伴随数智技术的出现及其与不同的行业、市场、应用相结合,出现了一批在专业领域的垂直应用。往往以人工智能发展为突破口,强化深度学习(智能算法)、云计算(基础设施)、大数据(基础要素)沉淀、累积及应用,插上数据驱动的翅膀与智能赋能的手脚。
九是数字内容融合的场景体验。 在数字经济条件下,伴随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在生活消费、文旅娱乐、城市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出现了一批将数据、内容、网络、服务、设施、终端等相结合的新经济模式、商业业态与商业模式。核心是从产品终端、场景服务、行业应用、市场交易、商业运营反向资源配置和开展逆向创新,整合生产商、制造商、运营商、服务商,创造新的业态与新的市场。
十是平台运营驱动的腾云驾雾。 伴随云计算的出现与应用,边缘计算、混合计算、认知计算、量子计算等进一步涌现,他们和而不同或共同作用,正全面颠覆经济形态与商业模式,将逐渐颠覆价值链各环节,产生一批从消费级各类应用、到平台级各类应用、到区块链的各类应用、再到产业级各类应用,进而出现一批腾云驾雾的新兴企业。
04
产业互联网的创新基底
在产业互联网“去中心化”条件下,将形成共生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组织自成长的生态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合伙人取代中小微企业及个体户成为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单元;场景创新成为产业互联网着力点,也是产业互联网价值再造的重要空间;借助高端新经济生态圈实现爆品下沉,则是产业互联网存在的重要目的和使命。
(一)合伙人取代中小微企业及个体户
在平台化的组织分工下,业务单元、经营实体、执行主体呈现出小微化、自组织、自成长、生态化和合伙制等趋势。在产业互联网平台条件下,合伙人可能的是独立的、可能是相对独立的、可能是有股权关系的、可能是企业内部的,合伙人成为小微化、自组织、自成长、生态化的核心载体与制度安排。
以温州发展为例。温州因在市场化改革早期,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而一度领先;但这种家庭的、作坊的、乃至小农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科技革命相结合,尤其是所形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并没有投入扩大再生产,最终没有产生新的生产方式,所以后来就出现了各种问题。现在通过产业组织创新,形成全新的生产方式并非为时已晚,可以通过产业互联网搭建“产业共同体”变劣势为优势,产生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种“产业共同体”在本质上是对特定领域产业创新生态的经营实体化、功能平台化、服务集成化、组织产业化、创新生态化。主线是以产业链上中下大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生态,与以政产学研金介用为代表的创新生态实现协同演进与闭环发展。
温州实体经济根基深厚,但在“政产学研金介用”之间并没有形成充分的合力。一旦在广大碎片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之上加上一层“产业共同体”,让一批产业组织者在若干领域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数据链、供应链或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资源共享、互联融通、开放创新、优化配置以及快速生成,就能最终形成数据驱动、平台赋能、场景再造、敏捷供应的全新生产组织方式。
(二)场景创新成为产业互联网着力点
当前,以市场应用为核心的场景已开始成为新兴产业爆发的原点,也越来越成为产业发展所依赖的稀缺资源,相比土地、政策、资金等传统产业促进方式,场景能够提供需求、打磨产品,提供数据、改进算法,提供市场、迭代商业模式。
一般而言,场景业态创新就是围绕市场需求、市场应用、市场交易、终端服务、消费体验等,从正向配置资源的链式创新到反向配置资源的逆向创新,从支持行业供给到支持市场需求,进而产生全新的业态,是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突破口。
伴随中国新旧动能转换,以及各地区纷纷加快场景业态创新,主动营造各类产业发展的场景成为催生产业爆发的新逻辑。产业互联网则成为产业场景创新的核心载体与基础设施。
场景业态创新
对于产业互联网意义上的场景创新,核心是围绕生产方式、流通方式、消费方式、交易方式、生活方式、社交方式、治理方式等具体应用开展单一性、系统新地创新,在用户思维下融合了产品、服务、体验、空间的综合创新生态。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需要推动开放包容的制度创新,营造场景创新及推广应用的良好环境,制定兼顾监管与促进发展的政策,通过政府采购、试点示范、相关牌照资质优先发放等多种形式,创造对原始创新相对包容的商业环境;支持基于产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圈内的高端创业、前沿科技创业、潜在独家首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等,加强对高端创业创新企业在技术研究试验和场景示范应用的支持。
(三)高端新经济生态圈赋能爆品下沉
通过新经济的产业创新、组织创新、生产创新、价值创新、产品创新、运营创新、市场创新,分别把产业、园区、供需、企业、产品、运营、市场重新做一遍,实现“下沉爆发”。
一是在产业创新上,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无,用新经济把产业重新做一遍。 坚持“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发展思维、商业模式与产业业态”发展理念,借助新经济条件、组织模式与业态形态等,打破产业界限、企业边界、商业疆域、技术高原,用新经济把产业重新做一遍。以舟山的渔业为例,不仅可以通过产业互联网将渔业从低段位的一产、二产、三产贯通,还可以“5G+卫星互联网”将渔业上升为高维的海洋经济。
二是在组织创新上,从产业集群到产业族群,用新经济把园区重新做一遍。 大力发展具有产业跨界融合、企业互联融通、资源高度聚合、空间服务耦合、开放协同创新的产业互联生态,加快支持产业园区从物理集聚走向生态化、从物理空间走向高维世界。以往的“专业园”将重新定义,更多的需要同类经济模式与经济形态的创新主体实现聚合和衍生;以往基于物理空间的连片发展也毫无意义,虚拟园区、数字园区将颠覆以往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三是在生产创新上,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用新经济把供需重做一遍。 从工业时代、产品思维以及生产正向决定消费条件下的以产定销到新经济时代、用户思维以及消费反向决定生产条件下的以销定产,强化外部需求反向配置内部生产的配置机制,加快从互联网上半场的流量驱动到互联网下半场的数据驱动,以需求侧创新带动供给侧改革,最终用新经济把供需重做一遍。
四是在价值创新上,从上云用数到下沉赋智,用新经济把企业重新做一遍。 “上云”就是借助虚拟空间打破企业经营发展的时空局限;“用数”就是通过从死的信息到活的数据让企业打通经络更加富有灵感和动能;“赋智”不仅让企业拥有大脑储能孕能,还能借助很多行业级的“四肢”与产品级的“手脚”使能释能。“上云”是出发点,“用数”是立足点,“赋能”是落脚点,只有形成“上云用数赋智”环环相扣,才能用新经济把企业重新做一遍。
五是在产品创新上,从产业价值链到供应链,用新经济把产品重新做一遍。 在产业互联网条件下,迫切需要在以供应链数智化的带动下加速金融化、平台化、生态化,最终以供应链整合提升带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整合提升,最终形成以供应链整合为牵引,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平台为接口,以战略投资实施为股权纽带,实施产业整合、产业组织、产业促进,实现新产品构建与新业务板块重组。
六是在运营创新上,从前台后台到中台中场,用新经济把运营重新做一遍。 伴随制造即服务、产品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生产与消费、需求与供应高度结合,迫切需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平台思维的带动下搭建数字化的数据中台、产品化的业务中台、平台化的运营中台,更好地整合前台后台。譬如,很多平台企业在加速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过程中,加快形成“大后台大后方、强中台硬中场、小前端轻前台”的运营结构。
七是在市场创新上,从发现蓝海到降维打击,用新经济把市场重做一遍。 打破在以往低段位、低维度基础上,在产业链、价值链、区域链、供应链上寻找挖掘蓝海,更多的是借助高维世界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通过“降维打击”,穿透红海的产业价值链,进入新的产业价值网,设定行业景框、设定游戏规则、重构市场空间、创造市场需求,用新经济把市场重做一遍。
05
让产业互联网不再孤单
政府培育与扶持产业互联网过程中,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把握产业互联网跨界融合属性加快建立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并借助产业互联网平台提高产业组织能力与产业治理能力,赋予产业互联网平台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政府培育支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产业互联网由于具备创新引领、数据驱动、价值整合、平台赋能、多元协同等基本特征,基本上打破了过去经济部门条块分割、上下贯彻、规制管理的基本经验。基于产业互联网的“钻石模式”,顶层是产业组织,这也代表了培育产业互联网的公共政策基本逻辑。因此,培育发展产业互联网,核心是要转变政府的基本角色,更好地发挥产业组织者的作用,通过形成“政府搭建赛场、市场开放赛道、企业成为赛手”的基本模式,让市场更好地发挥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所为”就是说要优化制度产品供给,创新组织方式、优化创新结构,是立法度、多备案、搭平台、建体系,是允许市场主体去试错,是营造能够发挥企业家创造社会财富的根本动力的营商环境。
“有所不为”也就是说尽量不要直接参与和控制资源配置,不再简单地用过去税收返还、财政奖励、项目支持、土地指标等粗放式的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不再是简单直接地‘“给项目”、“给合同”来短期刺激企业、输血企业发展。
现在很多地方为了发展工业互联网,直接选择一批本地产业互联网企业,然后直接“安排”本地的制造业企业加入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当中,而没有具体考虑到这些制造业企业基于自身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实际情况,使得“上平台上云”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建立完善跨界融合协同推进机制
基于产业互联网的“钻石模式”,底部是产业开放创新生态圈,站在生态培育的层面来看,需要在设计者、建设者、参与者、维护者等不同主体之间,形成跨界融合协同推进机制,解决企业间联系松散、产业间链接不深、要素流动受阻等痛点、难点。
近年来,各地纷纷探索链长制、产业专班等各类产业管理手段、工具,但是这基本上还是从建链、强链、补链为出发点的。在推动跨主体、跨领域、跨产业过程中,需要找到能够发挥产业促进作用的平台组织。
产业互联网要能实现跨界融合,需要三类角色进行搭配,即领军企业(以工业互联网企业等为代表)、专业机构(以新型研发机构等为代表)、平台组织(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为代表)。
进一步来说,以领军企业、专业机构、平台组织为“牵头人”,在领域选择、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平台建设、技术创新、项目落地等不同方面,与地方政府形成新型政企合作关系,共同在决策机制、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上开展顶层设计,让培育产业互联网的“设计感”、“路线图”、“执行性”更清楚、更突出。
产业互联网的中间三角是资本运作、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共同构成产业互联网平台的逻辑,进一步来说,需要建立起“六个一”的促进机制,即1个产业赛道、1个技术创新源头、1个头部企业、1个平台机构、1个产业基金、1个产业大脑。
产业赛道是指聚焦明确的产业方向和重点领域,这样更有利于让产业互联网平台去打通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服务链;
创新源头是指能够进行场景应用的技术创新源头,加强以新一代信息为代表的技术集成应用;
头部企业是指通过主导设计、创新场景、流量驱动、信任背书等方式推动上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的领军企业;
平台机构是指能够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各类资源整合的第三方机构;
产业基金是指具有赛道投资属性、资源配置能力,能够打通产业互联网三角关系的投资基金;
产业大脑是能够为产业治理提供数据、认知和决策支持的产业大数据平台。
在“六个一”机制上,进一步发展成熟诸如新场景发布机制,新赛道培育机制、新物种培养机制、新研发合作机制、新基建共建机制等协同推进机制。
( 三)借助产业互联平台加强产业共治
当前新经济发展与政府传统管理的矛盾愈发凸显,表现在管理理念滞后、政策工具单一、行业监管空白等方面,伴随治理对象越来越杂、治理边界越来越模糊、治理手段越来越数字化,能够形成新型治理模式决定了产业互联网的培育效果。
从“管理”走向“治理”,核心是立足共治、市场、法治、包容等基本原则,通过集成政府部门、头部企业、产业促进服务机构、产业投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产业/科技智库等主体参与产业治理,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机制、企业主体、多机构参与的新型治理模式。
因此,要将“产业共治”的理念全面纳入到产业互联网培育全过程,围绕具体的产业领域建设业界共治委员会,结合负面清单管理等制度,推动市场主体从被管理、被服务对象转变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业界代表要在治理委员会中占90%以上,充分发挥产业界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新型行业管理、重大项目评议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组建“跨界创新共同体”,充分调动智库、媒体等第三方力量,共同探索新型治理模式。
通过召开常务理事会等业界共治日常管理会议,为企业反应难题和需求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要依托业界共治委员会,对于国家鼓励探索的领域,要大胆开展制度创新的试验,给予产业互联网足够的试错空间和场景实验空间,对数据安全、权益保护、知识 产权等规范,要围绕新经济主体需求进行迭代演进监管政策。
结语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条件下,产业互联网不仅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核心载体,还是新经济创新生态建设的核心组件,更是地区强化新兴产业组织的重要平台,亦是新基建的重要基础设施。
如今只有时代的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社交互联网以及智能物联网等,但还没有彻底成功走下去、走出来、走上来的产业互联网。
在产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核心是要把握互联网下半场的发展规律与取向,充分尊重产业互联网的组织逻辑、技术逻辑、资本逻辑、商业逻辑、生态逻辑,重构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商业、制造与服务、数据与智能、线上与线下、工厂与场景等关系,最终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交方式、治理方式的贯通,形成“数据驱动+平台赋能+智能终端+场景服务+社交生活+敏捷供应”的发展态势!
作者:徐苏涛
1
、刘赞2
、谢盼盼1
、杨跃承3
、杨洋1
、赵今巍4
1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2 新华三集团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3 原科技部火炬中心
4 腾讯企点产业互联网领航生态专家组
来源:产业互联网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