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关于《互联网弹窗广告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直接点名猖獗的弹窗乱象,强调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或影响用户关闭弹窗,同时明确弹窗信息的推送必须经过人工审核。

一提到弹窗广告,相信很多网友都恨不得先除之而后快。对于众多网友而言,只要打开电脑,没有谁能逃得了弹窗广告的疯狂轰炸。网页上“牛皮癣”式的消息框、某些APP无法关闭的开屏广告、占满锁屏界面的推送信息……

这种乱七八糟的广告总会在不经意间干扰用户的注意力,甚至还夹杂着赌博、暴力等违法内容。最重要的是无论大家怎样关闭,始终都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只能忍着。

其实弹窗广告并非首次被社会关注,从之前的智能电视机广告、到后来的车载广告、以及一直被人诟病的网页弹窗广告……每次只要话题一进入大众的视野,就会掀起不小的波澜。

车载弹窗广告(来源网络)

当网信办再次给“弹窗推送”施加压力时,能否根治弹窗恶意骚扰用户,还互联网一片净土?

野蛮生长的“毒瘤”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变革,具有商业头脑的互联网大佬已经开始发现,广告是互联网最大、来钱最快的盈利方式。特别是在互联网页中嵌弹窗广告,只要用户点击,就能营业商就能获得大把的收入。

不过由于当时的技术还局限于把广告放在网页页面中,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广告的曝光率,但是也有品牌方担心如果用户阅读到的都是负面内容,难免会把广告和负面内容联系在一起,对品牌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广告主和流量主之间的关系,当时一个叫伊凡·佐克曼的程序员写了一段“弹射窗口”的代码。当用户在浏览网页信息时,可以用“弹窗”的方式推送广告,巧妙地避免了广告和页面内容相关,造成品牌负面影响的风险。也正因为弹窗广告,伊凡·佐克曼也被业界称为弹幕广告之父。

伊凡·佐克曼(来源网络)

2019年3月份,伊凡·佐克曼在美国《大西洋月刊》还发表过自己写出弹窗广告的忏悔录,他在文章中表示,“广告是网络的原罪,我们网络的堕落状态是选择广告的直接后果。”但他也辩护称,自己发明弹窗广告“本意是好的”。

佐克曼在文章中写道,“一天结束后,我们发现能给我们带来收益的商业模式就是广告。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需要分析用户的个人主页,以便能够向他们发送更有针对性的广告。在此过程中,我们创造出了广告箱中最令人憎恨的工具之一——弹出式广告。它将广告与用户页面联系起来,而非直接插入页面中,广告商担心他们的品牌与用户网页内容格格不入,我们有些客户就因为广告被放置在一些低俗内容之上而大为光火。为此,我为弹射窗口写了代码,让广告在内部运营。我很抱歉,我们的本意是好的。”

虽然佐克曼出于善意解决问题的发明,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弹窗广告已经成为亿万网民诟病的弹窗时代。

弹幕广告投诉率最高(来源网络)

按照CNNIC在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我国网民常用的软件中,有网络弹窗行为的多达1221个,高达82.4%的受访者表以对网络弹窗的反感;近八成消费者遇到过网络弹窗问题,比如“伪关闭”“关闭难”和霸屏等等,其中49%的消费者遇到过虚假关闭按键等困扰。

即便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弹窗广告的潜在威胁也没有衰退。很多APP的开屏界面上各种天花乱坠的广告在诱导用户点击,一部分浏览器更是把弹窗作为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工具。特别是最近几年随各类APP的兴起,不少互联网企业把目光瞄向了老年人和青少年,诱导他们只要触碰到广告就会自动下载软件并安装在手机上。

网友吐槽弹幕广告(来源网络)

当年轻人还在和弹窗广告斗智斗勇的时候,老年和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了弹窗广告野蛮生长的温床。无处不在的弹窗广告,让整个互联网行业都盖上了一层阴霾,因为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垃圾广告无孔不入。

除不掉的“肿瘤”

围绕弹窗广告的相关治理呼声和法规,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开始了一场风气整治“大战”。

从2014年开始,网信办、工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就对此类行为进行了联合惩治,不断要求相关企业对网络弹窗的不文明现象加以整改,并且严格查处传播木马病毒、淫秽色情、诈骗等非法弹窗行为。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国家一直对弹窗广告严格管控,毕竟互联网浩瀚无边,而且弹窗广告利益牵扯太多,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根治,甚至可以说效果一点都不明显。

吐槽弹幕广告漫画(来源网络)

到了2019年年底,人民日报公开发文批判弹窗广告,直言弹窗广告肆意而为,不仅影响上网者的心情和工作效率,还会带来木马植入、信息诈骗等问题,呼吁社会各界联合执法部门加大力度,不能让弹窗广告想弹就弹。

2021年下半年,工信部正式启动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重点整治了应用软件启动弹窗欺骗诱导用户、强制提供个性化服务等问题。弹窗广告的跳频链接、定向推送等虚假广告的按钮也得到了明显的“关注”。

虽然整治力度很大,执法也相当严格,可是一段时间后,弹窗广告乱象又“死灰复燃”。

对于此类诡异的现象,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曾公开揭露:“专门生产弹窗的业务已发展成为一条完整黑色产业链,其广告公司按需定制,平均投放一次只需要几分钱,最终广告公司与投放者按曝光率和点击率分成,相比较目前从几元到几千甚至上万元的获客成本,网络弹窗几分钱的投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对于黑产广告公司和投放者来讲都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而且目前国内没有专门惩治弹窗广告的法律,相关处罚只能依赖广告法第六十三条,即利用互联网发布广告,未明显注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广告主处5千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弹幕广告携带的病毒(来源网络)

对于暴利的弹窗广告行业来说,这点处罚根本不算什么,弹窗广告运营商根本不会把这些罚款当回事。在“高利润低付出”的驱使下,多数企业平台会选择铤而走险,所谓的用户体验也就被搁置一边。这也是多次“净”窗行动无法根治行业乱象的主要症结,想要根除病灶,还是要下猛药。

作为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弹窗广告对我们的伤害只是冰山一角,大数据杀熟、信息泄露、平台二选一等现象,都披露了互联网企业对用户权利的无视。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似乎没有一家互联网企业真正关系用户想要的是什么体验,而是关心怎样从用户身上薅下更多的羊毛。

在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下,相信弹窗广告不会是最后一个被整治的乱象,互联网管理的绳子将会越来越紧,在未来的某一天,整个互联网环境都将会得到更好的治理与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