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的问题不容忽视。东上海之声fm106.5普法专栏《法治声音》邀请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法官助理官晔和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社工陆连萍走进直播室,就防范网络风险的话题和大家互动分享。这也是“春天的蒲公英”家庭教育系列访谈的第三场直播节目。


【资料图】

来自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的社工陆连萍,自2021年7月启动驻法院家事社会工作试点以来,入驻浦东法院少年庭,对涉及未成年人家事案件开展家事调查、诉调案件调解、心理疏导等。陆连萍介绍,网络风险无所不在,加上移动支付、小额免密支付越来越方便,未成年人网络充值的案件相比以往有所增加。

在浦东法院发布的家庭教育十大典型案例中,就有一起未成年人游戏大额充值退费纠纷。案件的原告小米年满16周岁,初中毕业后为了方便联系,父亲给了小米一部手机,并且曾经因为买生活用品,告诉了小米银行卡账户和支付密码。小米用表姐的身份信息注册了游戏账户。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间,小米向游戏平台方充值了几百笔,累计充值10万余元。9月,小米的父亲发现账户余额不对,质问下,小米终于说出了游戏充值的事情。后小米的父亲就找到了游戏公司想要退款,但是游戏公司认为,原告充值购买了大量游戏任务皮肤、装饰等商品,为一种虚拟商品,并且该商品已经使用完毕,因此拒绝退款。

官晔指出,从法律层面来看,支持游戏公司退费多少,并非“一刀切”,还需要综合考量未成年人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家庭情况以及家长在其中的监管责任等具体情况。因为在此类事件中,家长是未成年人监护的第一责任人,对于支付密码的保管不善、以及对于孩子的管教疏忽,也负有一定责任。在这起案件中,原告小米常常是在深夜或者凌晨充值,最高的一个月充值金额超过4万元,但小米的父母对此毫无察觉,不仅是对自身账户资金的疏于管理,也没有对原告使用手机的用途和时间加以监管,存在过错。另外,法院认为,被告对于未成年人用户缺乏有效的识别系统,在现有技术规范条件下,被告有能力通过人脸识别、支付异常限制等手段加强冒名游戏的行为,所以游戏公司也存在一定过错。最终,在法院主持下,双方达成和解,被告退还了大部分游戏充值款7万多元。

在这起案件中,为了论证是否有管辖权,官晔还特意下载了这款游戏,以普通用户的身份了解协议约定和对未成年人的限制事项等。她特别提醒,纠纷起诉时要注意到管辖权的问题,随意选择地点起诉可能会增加自己的诉讼成本。近期收到多起未成年人大额充值打赏纠纷,基本都是因为是从苹果商店下载了某款游戏后充值,不起诉游戏公司,而是直接起诉苹果公司退款。苹果公司只是提供了下载这款游戏的渠道,与游戏运营无关,不开发、不经营争议游戏,也不是充值款的收款方。如果以服务合同纠纷来起诉,常见的合同的履行地是原告的付款地或者游戏运营公司的住所地,或者去查询下当时的用户协议是否约定了管辖地点。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场所,家长是第一责任人。官晔提醒,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监护职责不仅表现在增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意识,还应落实到具体有效的防沉迷措施。例如,在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督促实名认证,在未成年人使用的电子产品上设置青少年保护模式,妥善保管自己的支付宝、微信及银行卡密码等重要私密信息,还有开通消费提醒,采用指纹解锁等。与此同时,监护人应当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未成年子女,科学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以身作则减少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培养未成年人积极向上的生活兴趣。

温馨提示

暑假来临,陆连萍提醒家长,未成年人是参与互联网生活的重要群体,然而,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缺乏自我防护能力,需要家长的引导和示范。

1. 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身份证件以及银行卡号,手机上不要设置小额免密,密码也要自己保管好。给孩子使用的手机设备设置成青少年模式。

2. 家长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多与孩子沟通,可以主动询问孩子最近在玩什么游戏,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要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就以手机代替陪伴,或者因为孩子喜欢玩手机就纵容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

3. 家长树立榜样作用,为孩子示范正确的网络媒介使用行为,有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和网络。家长的陪伴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假期礼物。

责任编辑 杨林雨

文字 蔡艳

来源 浦东发布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