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6月8日电 (记者 王乔琪)今年以来,伴随各行业加速回暖,上市公司再融资步伐逐渐加快。不过,进入二季度,一大批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延期实施不禁令市场感到一丝凉意。
【资料图】
据记者统计,4月以来,已有25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募投项目延期公告,其中141家涉及首发募投项目延期,占比超过56%。从具体项目来看,延期项目不仅集中在房地产、造纸、服装等传统行业,还有不少锂电池、新材料等热门赛道的项目也在放缓投建的脚步。
“上市公司延期募投项目不能一概而论,个别行业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放缓投资节奏,可能是降低经营风险的举措。当然,也有公司确实存在未按期投资,从而导致收益不及预期的风险。”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分析称。
记者调查发现,剔除市场等客观因素影响,不少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实施则是状况百出,有的公司物资采购、物流运输不到位,有的公司高端人才引进受限制,有的公司直言因项目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延期……募资时跃跃欲试,募投期拖拖拉拉,从中或多或少折射出上市公司火热再融资背后的窘境。
超五成首发募投项目延期
整体来看,在250多家募投项目延期的公司中,首发募投项目占半壁江山,大多数公司项目延期1至2年,个别募投项目甚至直接终止。
泰和科技2019年上市时募集资金净额为8.44亿元,拟投向“年产28万吨水处理剂项目”“水处理剂系列产品项目”等4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均已于2022年8月结项,“水处理剂系列产品项目”则未按期完成,留下一个“小尾巴”。
今年5月26日,泰和科技公告称,截至2023年5月24日,公司水处理剂系列产品项目投资进度为91.79%,部分产品项目已完工,部分产品项目拟予以延期,部分产品项目拟予以终止。
具体来看,拟延期细分项目主要是“新增高效无磷水处理剂产品产能”的聚环氧琥珀酸(钠)(PESA),因工艺优化做设计变更,拟延期至2024年5月31日。而涉及二氯丙醇产业链延伸的项目则分两步处理:一期5万吨项目处于设备升级改造中,拟延期至2024年5月31日;二期5万吨项目因市场原因直接予以终止。
无独有偶,声迅股份4月22日表示,为保证募投项目建设效果,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公司综合考虑政策要求、经济环境、市场行情等因素审慎投入募集资金,募投项目投资进度有所延缓,实施进度未能达到预期。对此,公司拟将“运营服务中心及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的预计可使用状态日期由2022年11月30日延期至2023年11月30日。
除首发募投项目延期之外,还有不少定增项目也因各种因素放缓了脚步。中能电气今年5月30日对“一二次融合智能配电”项目的预计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时间进行调整,延期至2024年5月。公司解释称,“一二次融合智能配电项目”虽然已在前期经过了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但项目工程相关的验收手续流程滞后,导致募投项目的后续实施进度延迟。
银河证券河南公司资本市场部总监邵冬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首发还是定增,都有可能涉及募投项目的延期,毕竟行业政策、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随时都在发生变化,上市公司审时度势地做出一些募投项目的调整,也有保护投资者权益的考量。
不过,另有投行人士提示,从实践来看,部分“暴雷”公司可能会将募资用于委托理财,或被大股东直接占用或通过不公允关联交易转到上市公司体外,此类公司需要高度警惕。
一拖再拖或隐藏玄机
因产业政策调整等客观因素影响延期募投项目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开始就是编造项目,导致项目实施进度不及预期,一拖再拖甚至最后不了了之,那就有明显的“圈钱”之嫌。
雄韬股份4月28日公告,募投项目建设内容无法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故将10亿瓦时动力锂电池项目、燃料电池等项目研发中心及能源互联网云平台开发项目建设期延期至2023年9月30日。
记者注意到,从2016年8月募集资金到位,到今年4月披露延期公告,这两个项目建设已拖了近7年之久。回溯可知,2015年10月,雄韬股份定增募资9.35亿元,其中8.15亿元投向10亿瓦时动力锂电池项目;1.2亿元投向燃料电池等项目研发中心及能源互联网云平台开发项目建设。根据规划,两个项目要分别在2018年8月和2017年8月建设完成。
当时这份颇具前景的募投计划一度被市场看好:发布定增公告后2个交易日,雄韬股份股价接连涨停。随后2个多月内,其股价从16.15元一路摸高至33.23元,实现翻倍。
不过,到了“交作业”的关键时刻,雄韬股份却一再拖延。公司在2017年8月、2018年8月披露延期公告,将上述两个募投项目建设期相继延长到2020年12月31日。而到了2020年末,两个募投项目投资进度分别只有28%和不足11%。随后公司将两个项目建设期延长至2022年12月31日。此外,10亿瓦时动力锂电池项目的4亿元募资还被挪投至深圳氢燃料电池产业园项目建设上,而这一项目同样遭遇了多次延期。
记者注意到,有的公司一边募投项目实施拖沓,一边则变更募资去购买理财,其原计划大手笔募资扩产能的诚意不得不令人生疑。有的公司则直言,考虑项目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公司适度调整经营重点和资源投入,故延期或终止项目实施,这也不禁让人对其定增方案中的募投项目可行性报告,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交易所紧盯“忽悠式”募资
一些公司在延期募投项目的同时,还不忘借市场“东风”,及时变更募资投向人工智能等当前火热的赛道。而此类目的性很强、不惜“跨界”的募资变更也难逃交易所法眼。
恒信东方2021年11月定增实际募资6.83亿元。其中,“VR场地运营中心项目”拟使用募集资金3.6亿元,建设周期为2年。但截至2023年4月10日,该项目却只投入1985.21万元,仅仅占承诺投资总额比例的5.51%。
如今,距离承诺的“交工期”仅剩半年时间,恒信东方干脆宣布终止项目。公司4月12日公告称,拟终止“VR场地运营中心项目”,并将该项目尚未使用的3.47亿元募资投入至数字沉浸式应用场景内容开发、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平台建设及运营项目等,其中将近2亿元被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深交所随即向公司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VR场地运营中心项目的具体投入及收益情况、相关合作方名称及合作模式,并结合VR头显技术的具体变化等,充分说明前期立项和可行性论证是否谨慎、合理,是否存在“忽悠式”投资情形。此外,深交所还追问此次“改道”的两个项目与现有业务、已有募投项目的区别和联系,是否存在重复建设问题,相关效益预测是否谨慎、合理。
事实上,随着近期大批量的募投项目延期,思创医惠等多家公司已进入交易所的重点监控领域,纷纷收到问询函。
邵冬梅表示,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行,上市公司募投项目的“拖延症”有望改善。“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发行上市过程更加规范、透明、可预期。”她表示,目前交易所对募投项目审核要求逐渐趋严,要求项目环评手续、土地审核、可研报告等条件前置,更加看重项目的前瞻性和实实在在的落地能力等,这也对上市主体及中介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日常经营和督导中,要更加勤勉尽责、定期检查,持续关注募投项目实际落地进展。
编辑:王媛媛